[实用新型]拆胎机助力手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0525.9 | 申请日: | 200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10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宗立本 |
主分类号: | B60C25/13 | 分类号: | B60C25/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5001辽宁省营***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拆胎机 助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轮胎拆装机助力机构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轮胎拆装机上所使用的助力机构,是在轮胎拆装机的侧面增加一个立柱,安装上助力器,该助力器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其体积庞大,操作费力且不方便。对于运输和安装及使用上都带来一定的问题。这样的助力装置在使用上不是很理想。目前还没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产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起来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且体积小巧的轮胎拆装机助力手,以解决现有产品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附图所示:在机构的中心部有一助力导柱,导柱的外面套装一导套。在导柱的侧面上有一气缸。在导柱的中部有一联板,气缸通过联板与助力导柱相联结。在助力导柱的下部带有分支小臂。在分支小臂的前端上有一滑套。滑套上带有滚筒。在导柱的底部有一快换外套。外套下部有一压柱。在压柱的底端上有一定心锥体或拉盘。压柱的上部有一圆柱销孔,孔内有一圆柱销。在快换外套内有一快换内套。在内套的下面亦有一圆柱销孔,该孔与压柱上部的圆柱销孔相匹配。在快换外套内壁中部有一环槽。环槽边上有一挡键。在快换外套内壁环槽的两侧各有一键槽。在快换外套上部与导柱接触部有一垫圈。在气缸座上有一大臂,大臂与气缸座为焊接联结。在大臂的外端部有一大臂座,在座内有一大臂套。大臂套与大臂座通过销轴相联结。大臂套焊接在大臂上。本实用新型压柱下部的定心锥体或拉盘是根据轮胎拆装的需要互换的部件。在安装时,压柱上部的圆柱销顺快换外套内壁键槽滑入环槽内,正转90°即安装完毕,使压柱与导柱联结为一体,即可工作。拆胎时使用定心锥体,上胎时则使用拉盘。更换时只须将压柱反转90°使圆柱销顺键槽滑出即可拆下。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是将其固定在扒胎机立柱上。其工作方法是:当拆胎时,手工旋转大臂将定心锥体对准固定在拆装机上的轮胎中心,再根据轮胎直径的大小旋转分支小臂,移动滚筒到轮胎边缘上。此时启动气缸开关,气缸内的气缸杆向下移动带动联板向下运动,因联板固定在导柱上。同时带动导柱在导套内垂直向下移动。带动滚筒压在轮胎边缘上,随着下压轮胎与轮骨分离,这时再操纵拆胎机插入撬棍,再操纵气缸向上运行并移开,即可进行拆胎作业。如上胎时,卸下定心锥体换上拉盘。操作时将拉盘置于轮胎下面,操纵气缸向上移动,由拉盘上顶轮胎,使轮胎牙嵌入轮骨,完成上胎作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其体积小巧,运输和安装十分方便。由于带有快换外套,使拆胎和上胎部件更换快捷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且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大臂座2-大臂套3-销轴4-大臂5-气缸6-助力导柱7-导套8-分支小臂9-滚筒10-定心锥体17-拉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快换外套部分结构示意图
11-垫圈12-快换外套13-快换内套14-压柱15-圆柱销16-挡键
箭头为各部件的可旋转和移动方向
虚线部分为指可更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附图所示:在机构的中心部有一助力导柱(6),导柱的外面套装一导套(7)。在导柱的侧面上有一气缸(5)。在导柱的中部有一联板,气缸通过联板与助力导柱相联结。在助力导柱的下部带有分支小臂(8)。在分支小臂的前端上有一滑套。滑套上带有滚筒(9)。在导柱的底部有一快换外套(12)。外套下部有一压柱(14)。在压柱的底端上有一定心锥体(10)或拉盘(17)。压柱的上部有一圆柱销孔,孔内有一圆柱销(15)。在快换外套内有一快换内套(13)。在内套的下面有一圆柱销孔,该孔与压柱上部的圆柱销孔相匹配。在快换外套内壁中部有一环槽。环槽边上有一挡键(16)。在快换外套内壁环槽的两侧各有一键槽。在快换外套上部与导柱接触部有一垫圈(11)。在气缸座上有一大臂(4),大臂与气缸座为焊接联结。在大臂的外端部有一大臂座(1),在座内有一大臂套(2)。大臂套与大臂座通过销轴(3)相联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宗立本,未经宗立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05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