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分光计助调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0664.1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67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桂娟;胡玉才;曲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桂娟 |
主分类号: | G01B9/10 | 分类号: | G01B9/10;G01B11/26;G02B27/6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高永德 |
地址: | 116023***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分光计 助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仪器和光学测量技术领域,用于分光计等光学仪器的调节和使用。
背景技术
分光计是一种精确测量角度的仪器,它是许多常用光学仪器的组成部分,同时,分光计也是大学光学物理实验的基本仪器,广泛应用于物理实验中。
分光计作为一种精密的测量仪器,必须细心调节和使用得当,才能有效地用于测量。分光计调节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分光计的调节中,用“自准直原理使望远镜对无穷远聚焦”和“使望远镜光轴与仪器中心转轴垂直”很难调节。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载物台上的平面镜与望远镜光轴不垂直,反射“十”字像不易出现在视场中。(2)先用两面镀有反射膜的平面镜(二面镜)来调节,调好后再换待测光学元件。而待测光学元件与平面镜放在载物台上的位置稍有偏心,一般反射回来的“十”字像仍未与调节用叉丝重合,有的在望远镜视场中仍找不到反射“十”字像,还需继续调节。这样的调节费时费力,不宜掌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分光计助调器,使激光光束与望远镜光轴同轴,并实现调测合一,即用待测光学元件直接调节,不必先用平面反射镜调节,再换待测光学元件进行测量,解决调节费时费力问题,使调节直观方便、容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由套筒、激光器组成,其结构在于所述的套筒由激光器套筒、观测窗和望远镜接筒组成,激光器套筒套装着激光器,望远镜接筒套装在分光计望远镜的目镜镜筒上,观测窗位于激光器套筒与望远镜接筒之间,激光器的发光孔置于观测窗内,所述的激光器带有十字叉丝前窗,十字叉丝前窗至于激光器发光孔前,激光光束穿过十字叉丝的交点,激光器的激光光束与望远镜光轴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激光分光计助调器,其结构在于所述的由激光器套筒、观测窗和望远镜接筒组成的套筒是制成一体的套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激光分光计助调器,其结构在于所述的套筒的激光器套筒、观测窗和望远镜接筒是分体制作,通过连接件连接组成的套筒;
本实用新型的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的调节方法是:在分光计载物台上放置待测光学元件,在分光计望远镜镜筒上套接上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点亮激光器,激光光束通过望远镜照射到载物台上的待测光学元件,用各半调节法,调节载物台下的对应螺钉和望远镜调平螺钉,通过观测窗观察,使光学元件的反射光通过望远镜回到激光器的发光孔,并使反射光斑中的“十”字影与激光器前窗的“十”字叉丝重合,然后,转动载物台带动待测光学元件转到另一光学面,通过各半调节法使反射光通过望远镜回到激光器的发光孔,并使反射光斑中的“十”字影与激光器发光孔前的“十”字重合,如此反复几次转动载物台,使待测光学元件的各光学面的反射光斑都能回到激光器的发光孔,并使反射光斑中的“十”字影与激光器前窗的“十”字重合,表明激光器的光轴与仪器的中心转轴垂直了,即望远镜光轴与仪器中心转轴互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分光计的调节操作简单直观,可用待测光学元件直接调节并测量,实现调测合一。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附图二幅,
图1是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的十字叉丝前窗处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中,1.激光器套筒2.激光器3.激光器十字叉丝前窗4.观测窗5.望远镜接筒6.望远镜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激光分光计助调器的套筒是制成一体的,套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激光器套筒,套装着带有十字叉丝前窗的激光器,第二段是观测窗,是在套筒上开出一个长方形的观测孔,第三段是望远镜接筒,套装在望远镜的目镜上,套筒各段的内径分别与激光器及望远镜的外经相配合,装配中使激光光束与望远镜光轴重合。使用时具体调节方法例举如下:
调测实施例1:用自准直法测三棱镜顶角
把三棱镜放在载物台上,使三棱镜的一个光学面与载物台下两个调节螺钉的连线互相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桂娟,未经杨桂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0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