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五轴振架及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1372.X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4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凤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凤君 |
主分类号: | E01B27/16 | 分类号: | E01B27/1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0121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五轴振架 道岔 捣固机 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维护作业中使用的道岔捣固机,具体地说是一种五轴振架及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线路及道岔一般是石渣道床。为了保证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对石渣要进行经常性的捣固作业。一般使用捣固机,这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养护机具。
目前国内几个厂家生产的捣固机,都是利用机械振动原理,通过镐把能量传递给道床,使道床石渣处于可流动状态,再用液压传动技术使两把镐进行张夹动作,驱赶石渣紧密地填满轨枕下的空间。
因为这种机械正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已暴露出如下不足之处:
1)捣固机连续作业液压油温升超限;
2)在板结道床上作业,作业,呆镐现象比较严重;
3)振动体(即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由于制造精度有限,存在一定的水平振动,对机器自身破坏性较大。
以上三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轴振架及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捣固机核心部件,即“U”字型五轴振架。它能使现有的捣固机更新换代,使道岔捣固机的机械性能更加良好,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五轴振架,其为“U”字型结构,于“U”字型的二侧顶部、底部二个顶角分别垂直设置有销轴孔,于“U”字型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垂直设置有轴承孔。
于所述轴承孔的“U”字型侧壁面上设置有环形保护套,所述“U”字型结构从侧面看为锥台的轴截面形结构。
一种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包括五轴振架、同步油缸、二个上镐体及二个捣固镐;
五轴振架为“U”字型结构,于“U”字型的二侧顶部、底部二个顶角分别垂直设置有销轴孔,于“U”字型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垂直设置有轴承孔;于轴承孔内穿有振轴,振轴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皮带传动连接的从动带轮,振轴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偏心铁;
所述上镐体为“V”字型结构,其“V”字型的顶点通过镐轴铰接于“U”字型底部二个顶角的销轴孔内;“V”字型的一端设置有镐套,捣固镐固定于镐套内;“V”字型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同步油缸的活塞杆上;
同步油缸为一对驱动捣固镐张夹运动的液压同步油缸,同步油缸的油缸耳环通过油缸耳环轴铰接于“U”字型二侧顶部的销轴孔内。
本实用新型振架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振架能够为捣固机配置较大的液系统压油箱,解决捣固机作业时液压油温升过快的问题。
2.使用本实用新型振架结构,振动体在不增加质量的前提下,增大了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的转动惯量,解决了由于振动对机体自身的破坏,也解决了在板结道床出现呆镐现象。其改善了液压系统的工作状况,降低故障率;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提高捣固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振架的上部留有空间,可配置较大的油箱,没有增加整机高度,却增大了油箱储有油量;解决了油温超限造成的危害(如:油温过高损坏密封件,液压油泄漏严重,油泵、工作油缸容积效率低;液压油的品质变坏);连续工作时间短等问题。
2.液压同步油缸的油缸耳轴,布置在振动体质心的最远处、油缸可垂直布置。这样的振动体质量分布在没有增加振动体质量的情况下,却增大了振动体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转动惯量。这个较大的转动惯量,减小了振动体有害的振幅及对机器自身的破坏,也解决了捣固镐在板结道床作业出现的呆镐现象。
3.捣固机装备这样的振架,提高了性能、延长了寿命、捣固质量好、工作效率高;其技术进步比较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五轴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五轴振架,其为“U”字型结构,从侧面看其形状类似于锥台的轴截面,于“U”字型的二侧顶部、底部二个顶角分别垂直设置有销轴孔,于“U”字型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垂直设置有轴承孔;上述五根轴孔相互平行;并于所述轴承孔的“U”字型侧壁面上设置有环形保护套,其用于保护道岔捣固机的偏心铁1。
实施例2
一种道岔捣固机振动装置,包括五轴振架6、同步油缸7、二个上镐体5及二个捣固镐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凤君,未经林凤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1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