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表面式永磁伺服电机转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1596.0 | 申请日: | 200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4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唐任远;陈丽香;孙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023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永磁 伺服 电机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表面式永磁伺服电机转子。
背景技术
永磁电机的转子可有不同种结构,结构不同,磁路则不同,电机的性能、控制系统、制造工艺和适用场合也不同。表面式转子磁路结构的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应用较为广泛,尤其适宜于机床、机器人、医疗器械、电动工具等场合。此类电机在微型伺服电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表面式永磁电机转子的磁极均匀分布在转子表面,永磁体数量是极对数的二倍,且相邻两磁极极性相反,间距较近,给安装造成不便;且当永磁体厚度小时,难于加工,更难于保证其机械强度。以8极为例的现有技术的电机转子结构,如图4所示,瓦片形N极与瓦片形S极各4极,均匀分布在转子铁心表面,相邻磁极极性相反。如图5所示,为现有转子永磁体磁力线分布图,其磁路结构为磁力线出发后经过定子齿和定子轭后,从其相邻的异性永磁体磁极返回。图6是应用图4所示转子的电机气隙磁密波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表面式永磁伺服电机转子,它的所有磁极的极性均相同,且可省去原有一半数量的永磁体,不仅可以减少加工工艺,还可以提高永磁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包括转子铁心和永磁体,沿转子铁心圆周均匀设有若干凸起部分,形成转子假极,永磁体安装在转子铁心表面的相邻两个假极之间,所有永磁体极性相同。永磁体与转子假极结构相同,永磁体和电机假极的数量均与电机的极对数相同,大于或等于1对。
电机转子永磁体的厚度,根据电机实际情况而定,主要由两方面决定:1、提供足够的磁通和抗去磁能力,2、机械强度的要求;在微型电机中,由于电机功率小,很薄的永磁体厚度就可以提供足够的磁通,1~2mm就足够了,但是机械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只为机械强度,需要增加一部分无用永磁体厚度。而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的永磁体磁极则不必增加此部分厚度,达到了节省永磁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转子结构的磁路:磁力线从永磁体磁极发出,到达假极后再回到永磁体磁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永磁体磁极与“假极”相邻,且所有磁极的极性相同,数量减少一半,厚度增加,而且工艺减少一倍,降低成本。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减少工艺,还可以提高永磁体的强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伺服电机,尤其是微型伺服电机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结构的磁力线分布图,
图3是应用图1所示转子的电机气隙磁密波形,
图4是现有技术电动机的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磁力线分布图,
图6是应用图4所示转子的现有技术电动机气隙磁密波形;
图中1.假极,2.转子铁心,3.永磁体,Bδ为气隙磁密,L为气隙所在圆周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以8极电机为例,其极对数为4,本例的永磁体3采用瓦片形永磁体,极性相同,同为N极,永磁体3的个数与电机极对数相同,为4个,其包括转子铁心2和永磁体3,沿转子铁心2表面均匀设有4个凸起部分,形成4个转子假极1,每个永磁体3磁极与假极1相邻,均匀分布在转子铁心2的表面。
永磁体磁力线分布图,如图2所示,其磁路结构:磁力线从永磁体3磁极发出,到达假极1后再回到永磁体3磁极。本例的永磁体3个数比现有的同极电机减少一半,节省了工艺和成本。图3是应用图1所示转子的电机气隙磁密波形,其波形与现有技术的气隙磁密波形幅值基本保持一致。
实施例2:以4极电机为例,其极对数为2,本例的永磁体3采用瓦片形永磁体,极性相同,同为S极,永磁体3的个数与电机极对数相同,为2个,其包括转子铁心2和永磁体3,沿转子铁心2圆周均匀设有2个凸起部分,形成2个转子假极1,每个永磁体3磁极与假极1相邻,如图1所示,均匀分布在转子铁心2的表面。
实施例3:以32极电机为例,其极对数为16,本例的永磁体3采用瓦片形永磁体,极性相同,同为S极或同为N极,永磁体3的个数与电机极对数相同,为16个,其包括转子铁心2和永磁体3,沿转子铁心2圆周均匀设有16个凸起部分,形成16个转子假极1,每个永磁体3磁极与假极1相邻,如图1所示,均匀分布在转子铁心2的表面。
依此类推,永磁体3与转子假极1结构相同,且位置相邻均匀分布在转子铁心的表面,个数均与电机的极对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15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