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耕追肥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2922.X | 申请日: | 200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1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东成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A01B13/02;A01C15/16;A01C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8000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耕 追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机具,即一种适于玉米等旱田垄作作物中耕追肥作业的中耕追肥机。
背景技术
玉米、高粱等作物,播种时种子大多播在垄沟里,而在作物苗期,要用犁在行间开沟,向两边复土,使原来的垄沟变为垅台。这个过程,称作中耕。近年来,农民在中耕时,同时进行化肥追施,就是把化肥撒在作物行间,耕起的复土覆盖化肥,可避免挥发,增加肥效。用于中耕追肥的机具有畜引的单行机具和机引的多行机具。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引机具逐渐代替了畜引机具。现有的机引中耕追肥机在牵引架上有一个长方体的肥箱,肥箱下面开有可控制流量的排肥轮,在牵引架的横梁上连接两到多个犁梁,犁梁下面通过犁柱装有犁铧。此外,在牵引架两侧,往往各有一个地轮,其中一个地轮轴上有链轮,通过链条带动上面的排肥轮转动。这种机具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每个犁体只有一个犁铧,在开沟较深,行进较快的情况下,耥起的土不易破碎,会形成土块。土块会压伤禾苗,扯断作物根系,又会形成较大的缝隙,加速化肥的挥发和水分的流失。二是单侧地轮驱动会因打滑而影响排肥的稳定性。三是牵引架的横梁的地隙较低,在作物较高时不能进地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土较细,肥量均匀,地隙较高的中耕追肥机。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中耕追肥机,有牵引架、肥箱、地轮、排肥机构、犁梁和犁铧等构成,其特点是:在牵引架的横梁上,卡装三个犁梁,每个犁梁上均有前后两个犁铧,每个犁铧均由犁柱安装在犁梁上,犁柱的安装高度可调,且前犁铧铧尖的位置高于后犁铧的铧尖位置。
所说的前犁铧铧尖的位置高于后犁铧的铧尖位置50-100mm。
所说的两侧的两个地轮均在各自的轮轴外端装有链轮,并分别通过两条链条与肥箱下面的同一排肥轮轴组成传动副,从两侧带动同一排肥轮轴转动。
所说的犁梁后部有一段向下的折弯,折弯后面有与后犁柱相配合的插口。
采用上述方案的中耕追肥机,由于采用了前后两个不同高度的犁铧,可以分两次达到耕深,即使机具的行进速度较高,复土也比较细碎,不易形成土块,从而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伤苗现象,提高了保水保肥的能力。由于采用两个传动地轮,降低了地轮的总滑移率,增强了排肥的稳定性,使施肥量均匀准确。犁梁后段折弯,加强了后犁柱的安装刚性,并使提高了牵引架的横梁地隙,因而能够适应较高的禾苗,延长了中耕作业期限。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这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这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是这种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5是这种实施例的部件犁梁单体的主视图;
图6是这种实施例的部件犁梁单体的俯视图;
图7是这种实施例的部件地轮传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这种实施例的部件地轮传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中可见:肥箱1,牵引架2,横梁3,犁梁4,地轮柱5,地轮6,链条7前犁铧8,前犁柱9,后犁铧10,后犁柱11,排肥口12,顶丝13,排肥轮轴14,排肥轮15,手轮16,卡铁17,清肥口18,插口19,折弯20,地轮爪21,链轮2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这种中耕追肥机的肥箱1装在牵引架2的横梁3上面,肥箱1的箱底上开有三个排肥口12,每个排肥口12的下面都装有一个外槽轮式排肥轮15,三个排肥轮15穿在一个排肥轮轴14上。排肥轮15由一段槽轮和一段圆轮组成,拧动排肥轮轴一端的手轮16,排肥轮轴14可沿轴向移动,带动排肥轮15移动而调整排肥量。由于属于常规技术,手轮机构的结构没有逐一画出。排肥轮轴14的两头各有一个链轮22,通过两条链条7分别与两侧的地轮6轴端的链轮组成传动副。地轮轴装在地轮柱5上,两个地轮柱5分别插装在两侧犁梁4内侧的插口19上,地轮6四周装有防滑的地轮爪2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地轮轴应当装有轴承,否则,当两个地轮转动不能同步时,会扭伤排肥轮轴14。安装轴承后,转动灵活,能够相互带动而保持同步运转。除了上述两个地轮6带动同一排肥轮轴14之外,另一重要改进是在犁梁4上装有前后两个犁柱和两个犁铧,两个犁柱都是插装在犁梁4的插孔19里面,高度可调,由顶丝13定位。工作时,前犁铧8的铧尖须高于后犁铧10的铧尖。一般来说,前铧尖应达到耕深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后犁铧10的铧尖应达到耕深极限位置。以耕深200mm为例,前后两铧的高差应在50-100mm之间。这样,在田间作业时,同样的耕深分为两次完成,耕起的土壤比一次耕起的要碎得多,其密闭性能更好,保水保肥的作用会更强,机具的行进速度也可以更快一些。此外,在犁梁4的末段有一个向下的折弯20,使得犁柱的装卡位置放低,以增强稳定性。本例的折弯20使犁梁4的末端高度下降500-200mm,等于提高了牵引架横梁3的高度。因为横梁横跨三行作物,横梁的高度不足,就会刮倒禾苗,增加了高度,既可以减少伤苗,又可以延长中耕的期限,减缓中耕的压力。再有:本例中犁梁4与横梁3之间采用“U”型卡铁17及螺栓和顶丝13进行组合,工作行距可在500-600mm之间任意调整。为了便于清理肥箱1里面的剩余化肥,在肥箱的下面还设有插板式清肥口18,关闭时插入插板,拧紧顶丝即可,需要清理时,拧开顶丝,抽出插板,即可漏净箱内的化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东成,未经李东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29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