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风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3176.6 | 申请日: | 200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83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丁福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福万 |
主分类号: | B04C5/28 | 分类号: | B04C5/28;B04C5/04;B04C5/103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安宝贵 |
地址: | 116031辽宁省大连市甘***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自由旋流的装置,如旋流器,属于气-固分离的旋风分离器。
背景技术
用于气-固两相流的分离装置,旋风分离器的应用十分广泛。传统的旋风分离器,结构简单,对于颗粒较大的5~50μm的粉尘颗粒,分离的效果比较好,但对于更小的颗粒物的分离,效果就不够理想。旋风分离主要是利用气流的惯性离心力受到分离器壳体的约束,而使颗粒丧失惯性力后脱离气流,并因重力而被收集于沉降器中。颗粒物分离的效果与气流的温度、湿度、气速、颗粒物的尺寸、重量以及分离器壳体的直径大小都有关系,加之内、外旋流运动的复杂性,所以对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很难作出精确的描述。一般地说,分离效率总是随着分离器的尺寸增大而减小,分离量较大时,可通过将若干小尺寸的旋风分离器并联使用而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旨在设计一种带有复式结构的旋风分离装置,以期在负压状态下,通过进一步改进内、外旋流的运动方式来提高分离效率,提高粉体材料的收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中心管,所述的壳体由圆筒和锥筒焊成,中心管则通过盖板与壳体焊在一起,壳体的上部还焊有切向注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下端带有锥筒,在中心管与壳体之间还套装旋流管,旋流管顶端与盖板焊接;在旋流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I,在中心管的圆筒部分则有进气槽口II,所述槽口I与槽口II均与相应的圆周相切,槽口的高度与相位各不相同;而在壳体锥筒上部的一侧装有电动振打器。所述的外壳上通常还装有保护层,保护层可为单层的蒸汽加热和/或在该单层上再敷以塑料泡沫的复合保护层。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增加了一级旋流腔,改进了气流循环,并由此提高了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附图2幅,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在图中:1、锥筒 2、圆筒 3、旋流管 4、盖板 5、中心管 6、切向注入管 7、进气槽口I 8、进气槽口II 9、中心管锥管 10、电动振打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旋风分离器,包括带外保护层的壳体和中心管,壳体由圆筒和锥筒构成,圆筒的顶端与盖板焊接,盖板中间与中心管焊接,在壳体的上部还焊有切向注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下端也焊接一锥筒,在中心管之外和壳体之间装有旋流管,旋流管的顶端与盖板焊接;在旋流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I,在中心管的圆筒部分则有进气槽口II,所述的槽口I与槽口II均与相应的圆周相切,槽口的高度与相位各不相同,这样有利于形成旋流腔的并联,进一步改进了气流循环。
在现有装置中,为了防止粉体在壳体内壁的粘结,对集尘室采取了壳体的外保护装置,通常采用了蒸汽保护装置和/或塑料泡沫保护层装置。同时还在壳体外侧装设了电动振打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福万,未经丁福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31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儿童生长发育质量监测评估方法专用称
- 下一篇:磁性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