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气净化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3791.7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3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计中坚;刘士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凯田再生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00 | 分类号: | C10K1/00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孔金满;王际复 |
地址: | 114044辽宁省鞍***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净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气的净化领域,特别是一种生物气净化设备。可用于生物气,也可用于其它工业气体,如煤层气,焦炉煤气等脱除CO2、H2S、HCN、有机硫等杂质,达到净化的要求
背景技术
生物气是指生物体中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及甲烷化过程所产生的可燃气体。人工制取的生物气主要有生活垃圾填埋后产生的填埋气(LFG)、垃圾、污水、污泥、粪便、秸杆等植物发酵产生的沼气等。其主要成份是CH4、CO2、少量的H2、CmHn以及少量H2S、有机硫等杂质。目前,国内生物气尤其是垃圾填埋气(LFG)的净化利用还是刚起步。国外填埋气净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美国洛杉矶Puent Hill’s填埋场采用膜分离法净化制取汽车燃料。该工艺的优点是布置紧凑,占地少,产品中CH4含量达到96%。但有其不足:首先是限于分离工艺,当CH4浓度一定时,其生产上实际甲烷收率仅70%。若要增加收率则需增加分离级或采用膜——胺联合法,这样的话需要增加投资;膜分离在高压下(3.6MPa)进行,电耗大,设备投资增加;由于膜易损,故对原料气需较复杂、严格的预处理,如活性炭、硅胶预处理;分离膜需定期更换,进口分离膜则更增加操作费用。在欧洲,如荷兰,LFG有采用变压吸附(PSA)法,其优点是占地少,布置紧凑。国内PSA法在化工上大量应用,设备及吸附剂不必进口,能耗比较低,但也有其不足:限于工艺特性,当提高产品浓度时,其甲烷收率相应降低。试验表明当净化气CH4浓度到90%时其CH4收率也只有80%~90%;提高收率则CH4含量下降。该工艺也在压力下(0.4MPa)操作,需消耗一定电能。
化学吸收法也有用于生物气净化,如采用单乙醇胺(MEA)作吸收剂的MEA法。该法优点是产品中CH4含量可大于96%,CH4收率也高。但其不足是MEA系属伯胺,其化学稳定性较差,溶液易受氧化等原因而聚合变质,故其溶质(MEA)消耗较大;二则溶液有一定腐蚀性,装置消耗不锈钢材量较大;再则化学法的热能消耗较上述方法为大。
近年来,在美国也有采用MDEA(N-甲基二乙醇胺)净化生物气的报导,但都在高压下(>2.0MPa)吸收,未见有常压下进行吸收净化的先例。发明专利ZL00134330.0“生物气中CO2、H2S的净化工艺”,设备包括吸收塔、解吸塔、重沸器、换热器、冷却器、分离器、吸收剂贮槽、泵,提出采用有主溶质MDEA及多种胺为活化剂的多胺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在常压或加压下对LFG进行净化。MDEA系属叔胺,化学稳定性较好,而氧化、腐蚀性很小,装置的不锈钢用量减少,故该工艺具有投资省,溶剂消耗少,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对膜法,PSA法竞争的一定优势。但限于化学法工艺特性,其热能消耗较上述方法大,电能消耗为低。此外,限于目前国内填埋场的条件,尤其是LFG产量不高,很难采用大型高压吸收净化工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工艺合理、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的生物气净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气净化设备,包括吸收塔、解吸塔、重沸器、富液换热器、净化冷却器、贫液冷却器、尾气冷却器、净化气气液分离器、尾气气液分离器、软水槽、液下泵、贫液泵、富液泵,其特征在于:
1)所述的吸收塔为上小下大的异径吸收塔,
2)所述的吸收塔前原料气进入口中增设带金属丝网的扑集器,
3)在所述的吸收塔富液出口增设带纤维棒型过滤器,
4)所述的重沸器与贮液槽相接。
所述的上小下大吸收塔的上下塔径比保持在0.75~0.85。
所述的上小下大吸收塔的上下塔段塔内填料层高度比宜保持在0.9~1.1。
所述的吸收塔采用填料塔或筛板塔.当采用填料塔时,在塔径DN≥800mm时,两填料段之间设管型或槽型气、液再分配塔盘,当DN≤600mm时,采用常规的截锥型再分配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凯田再生能源环保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凯田再生能源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37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