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油燃气节能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5975.7 | 申请日: | 200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4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智鑫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31/44;F24C3/12;F24C5/16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3000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南***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燃气 节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食堂、饭店所使用的燃油燃气炉灶等所用的一种节能阀。
背景技术:
目前餐厅、酒店随处可见,大部分采用燃气进行烹饪,现在虽然面临能源短缺,燃气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但在食堂、酒店等餐饮业中,由于使用的炉具开、关阀门很不方便,当厨师在忙碌着烹饪、装盘、分菜、等待配菜、交接及刷锅等过程中,往往无法顾及燃气灶上火苗的大小,存在大量的燃气火焰猛烈空烧现象。这样即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增加了经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炉具开、关阀门不方便,厨师在忙碌中,往往无法顾及燃气灶上火苗的大小,而存在大量的燃气火焰猛烈空烧现象等不足,设计了一种燃油燃气节能阀,它包括阀体(1),在阀体(1)的一端设有进气口(7),在阀体(1)的另一端设有多头螺纹丝顶(11),丝堵(2)和垫圈(10)套装在多头螺纹丝顶(11)上与阀体(1)的内径螺纹连接,旋紧的多头螺纹丝顶(11)一端,刚好封住出气口(5)与阀体(1)内进气口(7)之间的通路;多头螺纹丝顶(11)另一端与连接座(4)上的压杆(8)固定连接为一体,弹簧(3)的两端头,分别支撑在阀体(1)和压杆(8)上,其受力方向相反,通过压杆(8)上下移动,多头螺纹丝顶(11)与进气通路相通/断开。
在所述进气口(7)和出气口(5)之间设有长燃点火小咀(6),通过阀体(1)内的通路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巧妙,无需手动可实现阀门的调整或开/关;节能环保,降低经营成本;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
还具有:
不需要购买新炊具,在原灶具上可方便安装;
与传统灶具相比可节省燃气30%~45%;
有效降低厨房的噪音;
改变原灶具空烧时散发的烟气对周围空间的污染;
尤其是夏季,减少了工作人员作业中不用火时的烘烤之苦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阀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与图2配套的丝堵、垫圈和多头螺纹丝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3,燃油燃气节能阀,它包括阀体1,在阀体1的一端设有进气口7,在阀体1的另一端设有多头螺纹丝顶11,丝堵2和垫圈10套装在多头螺纹丝顶11上与阀体1的内径螺纹连接,旋紧的多头螺纹丝顶11一端,刚好封住出气口5与阀体1内进气口7之间的通路;多头螺纹丝顶11另一端与连接座4上的压杆8固定连接为一体,弹簧3的两端头,分别支撑在阀体1和压杆8上,其受力方向相反,通过压杆8上下移动,多头螺纹丝顶11与进气通路相通/断开。
所述多头螺纹丝顶11至少为两个头。
在所述进气口7和出气口5之间设有长燃点火小咀6,通过阀体1内的通路相互连通;所述长燃点火小咀6上设有阀门。
在所述压杆8靠近自由端部分的端头朝上与固定端部分呈90度夹角。
在所述阀体1上设有安装螺栓9。
实施例、使用时,首先将燃油燃气节能阀通过阀体1上安装的螺栓9与原燃具炉灶固定,将燃油或燃气管线接到进气口7上,将出气口5通过管线接到燃具炉灶上,此时节能阀处于关闭状态,打开长燃点火小咀6上的阀门,点燃小火咀,使其处于长燃状态;当炒勺接触到燃具炉灶时,将压杆8的自由端压下,带动多头螺纹丝顶11下旋(所述多头螺纹丝顶,至少采用两头,本实施例可采用5头或8头螺纹丝顶),使阀体1内的进气管路与出气口5相通,燃油或燃气从炉灶放出,遇到长燃点火小咀6上的火源后将燃气或燃油点燃达到烹饪要求,当炒勺离开炉具时,压杆8自动抬起,带动多头螺纹丝顶11上旋,使阀体1内的进气管路与出气口5断开,灶火熄灭,阀门的控制是在厨师正常的操作中自动完成的,无需人工做任何干预,即卫生又方便。完全避免了厨师在忙碌着烹饪、装盘、分菜、等待配菜、交接及刷锅等过程中,无法顾及燃气灶上火苗的大小,使大量的燃气火焰猛烈空烧现象。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可以关掉长燃点火小咀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智鑫,未经王智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59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