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瓶针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6464.7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75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丛勇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丛勇滋 |
主分类号: | A61M5/162 | 分类号: | A61M5/16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毕进 |
地址: | 116038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瓶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输液器,尤其涉及输液器的插瓶针。
背景技术
临床使用的静脉输液器通常包括插瓶针、莫菲氏滴管、输液管、滴速调节器、过滤器和静脉针头。其中,插瓶针是指用于穿刺药液存储器并和输液管之间联结的部件。目前广泛使用的插瓶针通常包括带尖锐针尖的圆柱形针体,这样的设计使得插瓶针容易刺入容器瓶塞,也易于拔出。但同时也容易发生意外脱落,造成污染,还可能延误治疗;也因此,药液通道在针体表面的开口往往不能太靠近针体下部以避免意外脱落导致的空气进入输液器管道,这样输液完毕时总有一定量的药液残留在输液容器中,造成浪费,当容器较小且药液较贵时尤其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对原有插瓶针进行了一些改进。专利号为200520126635.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针体表面带突起的插瓶针。这种设计可以解决插瓶针脱落的问题,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瓶塞的损伤,导致漏液。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的损伤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和120救护站等场所,病人的病情普遍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或预先的治疗方案更替使用药液,比如,暂停一种没有输完的药液而更换另一种药液,而后再将前一种药液输完,就可能对同一瓶药液进行多次穿刺和拔出,使用上述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带突起的插瓶针进行多次穿刺,会对橡胶瓶塞造成极大损伤,导致严重的漏液。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认为很有必要对现有的插瓶针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防止意外脱落,又不会对瓶塞造成过度损伤而导致漏液的插瓶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插瓶针针体表面的突起的形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刺入时,细长而窄的突起对瓶塞橡胶的切割更为有利,所形成的切口类似锋利的刀刃切口,有利于避免在瓶塞上产生撕裂性切口,而后者容易导致橡胶颗粒脱落而致漏液;然而太窄小的突起无法防止插瓶针脱落,过于宽大的突起尾部又容易导致拔出时对瓶塞的损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经过大量试验,考察了决定突起形状的几个重要的参数,做出如下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插瓶针包括针体表面的突起,该突起由沿针体轴向从近针尖端向远针尖端依次排列并连为一体的棱突部和丘突部组成;棱突部为三棱锥体,其两条侧棱I、II位于针体表面,棱锥顶点靠近针尖,第三条侧棱III的两个端点与针体轴线的夹角α≤60°;丘突部的近针尖端与棱突部的远针尖端相接,丘突部与针体相交面距离针尖最远点和丘突部与棱突部交线上距离针体垂直距离最远点的连线与针体轴线的夹角45°≤β≤9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瓶针的上述夹角α优选α≤3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瓶针的上述夹角β优选60°≤β≤7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瓶针的丘突部与针体相交面上距离针尖最远点分别与棱突部的侧棱I和侧棱II的非顶点端连线所形成的夹角60°≤γ≤12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瓶针的突起与针体平滑连接。
临床使用的插瓶针直径一般不超过6mm,突起的宽度变化的范围也因此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突起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突起能否正常发挥预期功能。上述夹角α的大小决定棱突部高度,经测算与试验证明,当夹角α限制在60°以内时,棱突部抬升趋缓,对橡胶瓶塞的损伤较小;当夹角α在30°以内时尤其优异;同时考虑到过低的突起不利于有效防止意外脱落,所以最优选的是夹角α范围是5~30°。上文中对棱突部形状的描述所采用的“三棱锥体”是指广义上的三棱锥体,它也包括棱锥侧面向过棱锥顶点的中心线凹进的多面体,这样的多面体与针体的相交更平滑,形成的突起在插瓶针刺入容器橡胶瓶塞时形成的缺口更接近刀刃切口。侧棱I、II、III的形状也可能受此影响,而成为向棱柱体中心凹进的具有一定弧度的曲线。事实上,当夹角30°≤α≤60°时,更倾向于侧面内凹的多面体,这样纵然棱突部高度较高,但因为较薄,不易产生撕裂性切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丛勇滋,未经丛勇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64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