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擦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1328.7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3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名强;张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云 |
主分类号: | F16D13/38 | 分类号: | F16D13/38;F16D13/58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纪辰 |
地址: | 261053山东省潍坊市潍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擦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尤其涉及一种摩擦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拖拉机、农用车所使用的离合器,主要是弹簧离合器,它依靠弹簧的压紧力,将压盘与从动盘的摩擦片压紧,通过摩擦扭矩将动力传递到从动轴上;需要分离时,通过拉杆机构使与从动盘轴向移动,从动盘的摩擦片脱离摩擦面,实现动力分离。公知离合器的压盘与客体内壁是卡接的,其卡接部沿径向延伸,从而使压盘摩擦端面受到了卡接部的限制,减小了其有效摩擦半径,降低了单片摩擦片传递的扭矩。为了增加传递扭矩,通常采用增加摩擦片数量的方法,这样一来,使摩擦片的分离难度加大,降低了离合器的离合灵敏度。同时,尺寸和安装因素也造成了各摩擦片性能的不一致性,使有的摩擦片提前磨损,因而踩踏力度增加,操纵费力,而且现有的离合器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摩擦离合器,该离合器通过简单的改进,不仅提高了传递扭矩,而且离合灵敏度高,操纵省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摩擦离合器,包括壳体,与壳体螺栓连接的离合器盖,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可与从动轴滑键连接的从动盘,和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压盘,所述压盘设有与壳体的卡槽卡接的卡接部,所述从动盘位于离合器盖和压盘之间,夹压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压盘之间的弹簧,用于使从动盘脱离摩擦面的拉杆机构,所述压盘的卡接部由轴向延伸的凸块构成,所述凸块设置在与压盘的摩擦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离合器,包括壳体,与壳体螺栓连接的离合器盖,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可与从动轴滑键连接的从动盘,和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压盘,所述压盘设有与壳体的卡槽卡接的卡接部,所述从动盘位于离合器盖和压盘之间,夹压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压盘之间的弹簧,用于使从动盘脱离摩擦面的拉杆机构,所述压盘的卡接部由轴向延伸的凸块构成,所述凸块设置在与压盘的摩擦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上。因此使压盘与摩擦片贴合的摩擦端面不受卡接部的限制,压盘的摩擦端面可以扩展到壳体允许的最大尺寸,因而在同样壳体大小的情况下,增大了摩擦半径,提高了传递扭矩。从而在同样传递扭矩的情况下,减少了摩擦片的数量,成本降低,而且提高了离合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压盘4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摩擦离合器,包括壳体1,与壳体1螺栓连接的离合器盖2,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可与从动轴滑键连接的从动盘3,和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压盘4,所述压盘4设有与壳体1的卡槽卡接的卡接部,所述从动盘3位于离合器盖2和压盘4之间,夹压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与所述压盘4之间的弹簧5,用于使从动盘3脱离摩擦面的拉杆机构,所述压盘4的卡接部由轴向延伸的凸块6构成,所述凸块6设置在与压盘4的摩擦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述凸块6位于所述压盘4端面的外侧边缘,结构比较合理;从动盘3为一个,相对以往的离合器,这样减少了从动盘3的数量,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操纵时也提高了它的灵敏度;所述离合器盖2的外侧端部设有可与主动轴连接的轴向螺孔7,因而其可以与动力轴直接相连,这种结构可以省去许多连接件,使该离合器的配套使用更加方便。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壳体1底部与所述压盘4之间的弹簧5的作用下,压盘4压紧从动盘3并与离合器盖2紧密接合,驱动动力轴运转;分离时操纵使从动盘3脱离摩擦面的拉杆机构,带动压盘4的摩擦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上的凸块6与壳体1的卡槽卡接,使从动盘3与离合器盖2分离,从而动力轴停止旋转。
由于所述压盘4的卡接部由轴向延伸的凸块6构成,所述凸块6设置在与压盘4的摩擦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上,因此使压盘4与摩擦片贴合的摩擦端面不受卡接部的限制,压盘4的摩擦端面可以扩展到壳体1允许的最大尺寸,因而在同样壳体1大小的情况下,增大了摩擦半径,提高了传递扭矩。从而在同样传递扭矩的情况下,减少了摩擦片的数量,提高了离合灵敏度。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离合器,在不改变壳体1大小的情况下,传递扭矩提高1.5倍,踩踏力只有原来的1/3,效果非常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云,未经张金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13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