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3451.2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3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庆恩 |
主分类号: | F21S4/00 | 分类号: | F21S4/00;F21V23/00;F21W12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济宁宏科利信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樊庆年;张景宏 |
地址: | 277600山东省济宁市微***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五线八 回路 塑料 霓虹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霓虹灯,尤其涉及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霓虹灯中,都是采用二线二回路、三线二回路和五线四回路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在控制器输出的各控制线与其中的公共线组成二线二回路、三线二回路及五线四回路,在每个回路上的任一单元采用数个灯泡串组成,各单元按间隔组成这样的结构,造价高且不节约能源,并且视觉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节约成本,视觉效果更加美观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在控制器输出的四根火线的每根线上分别按正负两个极性方向各串联若干个LED,最后与公共线相连,同极性方向串联为一个单元,这样可以有多个单元相并联共同组成二个回路,四条控制线和一个公共端子,即可构成五线八回路。具体说,灯带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的主体件,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灯带内设置有一条公共线,公共线的外端设置公共端子。在控制线A、B、D和E上,以与公共线相连接的形式设置有发光二极管,所说的发光二极管都串接有正向发光二极管和反向发光二极管。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所决定,本实用新型即形成了五线八回路的结构,组成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了新型发光器件LED,利用LED的正负特性构成的五线八回路霓虹灯,这样的结构简单,更加节能降低了成本,效果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1-控制线 A2-控制线B 3-公共线 4-控制线D 5-控制线E 6-正向发光二极管 7-发光二极管 8-反向发光二极管 9-灯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在控制器输出的四根火线的每根线上分别按正负两个极性方向各串联若干个LED,最后与公共线相连,同极性方向串联为一个单元,这样可以有多个单元相并联共同组成二个回路,四条控制线和一个公共端子,即可构成五线八回路的结构形式。具体说,灯带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的主体件,采用塑料材料制作。灯带9内设置有一条公共线3,公共线3的外端设置公共端子。在控制线A1、控制线B2、控制线D4和控制线E5上,以与公共线3相连接的形式设置有发光二极管7,所说的发光二极管7都串接有正向的发光二极管6和反向发光二极管8。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所决定,本实用新型即形成了五线八回路的结构,组成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
市电接入控制器,控制器输出四根控制线,接通本实用新型所述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的控制线A1、B2、D4、E5和公共线3,控制线A1、B2、D4、E5分别通过发光正反向相组合的发光二极管7构成发光元件,与灯带9中的公共线3相连接。在控制线A1、B2、D4和E5与公共线3之间分别接有多个按正向发光二极管6和反向发光二极管8组成的LED单元,例如在控制线A1和公共线3之间串接有正向的发光二极管6和反向发光二极管8组成的单元,这样的单元可以有数个,且发光二极管6的LED串接方向相同,反向LED8的串接方向相同,发光二极管6和反向发光二极管8之间两单元的极性相反,这样的单元可以有多个,共同并联后串接在控制线A1和公共线3之间,组成二个回路,其控制线B2和公共线3之间,控制线D4和公共线3之间,控制线E5与公共线3之间与控制线A1与公共线3之间的设置形式相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五线八回路霓虹灯的基本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五线八回路塑料霓虹灯,按分布不同可以组合成网状结构或者灯串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了新型发光器件LED,利用LED的正负特性构成的五线八回路霓虹灯,这样的结构简单,更加节能,降低了成本,效果更加美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庆恩,未经赵庆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34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