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络松解针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5722.8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94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勇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3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22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络 松解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松解刀。
背景技术
松解刀是一种骨科与外科临床使用的治疗器械,是一种微型的“手术刀”。能够松解、剥离粘连与结疤的人体软组织,可用来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多种骨科疾病。松解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方法简便、痛苦少、见效快、花钱少、不需住院,适用于临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包括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骨质增生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运动系统损伤所引起的后遗症、颈椎病、腰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
临床上由专业医师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安全的治疗点经皮肤穿刺,实施皮下局部闭合性微创手术,通过对粘连结疤软组织的松解、剥离,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伤口相对过宽,患者治疗时痛苦较大;另外,由于刀刃较宽、棱角过大,血管与神经的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血管分布较丰富的部位,每次治疗时都有伤口出血,甚至发生皮下血肿。遇有出凝血时间延长的病人则更为明显,而且止血困难。由于刀口较大,治疗区还易发生细菌感染;术中及术后局部疼痛比较剧烈;粘连剥离、疤痕切开等可形成新损伤区,以及粘连、疤痕再形成,病人再出现症状,降低了疗效,也限制了此方法的进一步开展。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技术中,松解刀的刀面结构形式单一,刀面呈方形,上下一样宽,使得刀面过宽,加大了患者的伤口;另一方面刀面拐角处为直角,使得刀刃棱角过大,使用过程中会对两侧的软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容易损伤血管和神经,因而患者治疗痛苦较大并存在较大的治疗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松解刀刀面过宽,以及刀刃棱角过大,从而导致患者治疗痛苦较大和治疗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经络松解针,包括刀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面向中间收进一定的角度,使刀面成倒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为10°~18°。
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皮下治疗时的痛苦,所述刀面两侧圆滑过渡到刀刃处。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为直边或微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在维持现有松解刀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将刀面向中间收进一定的角度,使刀面呈倒梯形,有效地缩减了刀刃的宽度,这样,就减少了患者治疗时经皮肤穿刺的皮肤创伤面,一方面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治疗处皮肤美观;
2、刀面两侧圆滑过渡到刀刃处,刀刃呈直边或微弧形,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皮下治疗时的痛苦,并且降低了由于棱角的存在容易损伤血管和神经的可能性,有效降低了治疗风险。
3、刀面宽度的合理缩减,在有效降低了患者治疗痛苦以及降低了治疗风险的同时,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具有了“针”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治疗部位的适度留针,可起到良好的经络刺激效果,从而兼有传统中医针灸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为了提供一种尽可能减低经皮肤穿刺的治疗痛苦和降低治疗损伤风险的经络松解针,本实用新型包括针柄1,针杆2,刀面3,其中,所述刀面3向中间收进一定的角度,使刀面3呈倒梯形。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时的痛苦,所述刀面3两侧圆滑过渡到刀刃3-1处。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经络松解刀的的刀面3两侧向中间收进一定的角度θ,本实施例θ取为15°,整个刀面呈倒梯形;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刀面3两侧圆滑过渡到刀刃处,刀刃3-1可以为直边,也可以为微弧形,本实施例刀刃3-1呈微凸的弧形。
通过上述合理地缩减刀面3的宽度,同时刀面3两侧变圆滑,使得经络松解刀在保留“刀”的功能的基础上更具有“针”的特点,达到尽可能降低经皮肤穿刺的治疗痛苦和降低治疗损伤风险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治疗处皮肤美观,同时兼有中医针灸的效果。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勇,未经李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57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