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5785.3 | 申请日: | 200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5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常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志坚 |
主分类号: | A63B59/04 | 分类号: | A63B59/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4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握横打 乒乓球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育器材,具体的说是一种适合于直拍横打的直握横打乒乓球拍。
技术背景
普通直板乒乓球拍的正手,以手腕灵活多变,台内小球处理灵活,而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其在反手位的推挡常常只能作为一种防守,不能进攻,因而陷于“两位打一面”的被动局面。中国人发明了直拍横打的技术,试图以此让直拍的反手变强,但不如人意的是用直拍进行横打时必须吊腕,还要变换手形,在与横拍进行反手对攻时球的力量、旋转、稳定性、灵活性都远不及横拍。究其原因,直拍横打新技术用的仍是旧式的普通直拍,它完全不符合新技术的要求,严重的限制了这一新技术的发挥,反手“凶”不起来,没有杀伤力!反手位还是直拍的“软肋”。因此要普及直拍横打技术,让直拍的反手真正变强,就必须对普通直拍的结构进行多维度的改进,使其适应直拍横打新技术的要求。经广泛检索,尚未发现有适应直拍横打技术的新的球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使直拍横打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乒乓球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直握横打乒乓球拍,由拍面(1)和拍柄(2)组成,拍柄(2)与拍面(1)的竖向垂直线倾斜,拍柄(2)绕拍柄中轴线旋转一定角度,在拍柄(2)侧面放食指的部位设有食指槽(3),在拍面(1)的横向两侧各增加一段弧形面积(4),在拍面(1)的竖向拍柄对面减少一段弧形面积(5)。
拍柄(2)与拍面(1)的竖向垂直线倾斜10-30度。
拍柄(2)绕拍柄中轴线旋转角度为15-45度。
食指槽(3)的高度为2-4厘米,宽度为2-3厘米。
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的拍面(1)的横向两侧各增加一段弧形面积(4),并将拍面(1)的竖向拍柄对面较普通直拍减少一段弧形面积(5)。本实用新型和普通乒乓球拍的材料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用拍柄的变化使拍面角度从三个维度上进行了调整,人在自然握拍状态下,拍面即处于正手、反手击球的最佳角度(反手使用横打),不需要吊腕和调整手形,使拍体合一,对反手位的出台球、台内球、近网球都能用弧圈球进攻,且击球的力量大、旋转强,凶猛!杀伤力大!也可以用反打、爆冲、反手挑打、反手敲打、快撕来进攻,击球难度小,稳定性好、灵活多变,在与横拍进行反手对攻时占绝对的优势,让反手位的“软肋”变成了进攻的“有利地形”。同时保持了直拍正手灵活多变的优势,由于握拍更自然、更有力,让正手击球力量大大增强。中路球可以用弧圈球、快带、拧球来进攻。综合评价,直握横打乒乓球拍完全适应了直拍横打技术和现代弧圈球技术的要求,代表了乒乓球拍的发展方向-可以全方位进攻、灵活多变、没有软肋。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这一新技术产品,必将为乒乓球运动做出突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的正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直握横打乒乓球拍做进一步说明。
直握横打乒乓球拍椭圆形拍面(1),高16厘米,宽16.5厘米,拍面(1)上端有拍柄(2),拍柄与拍面10-30度角,拍柄高9-10厘米,宽3-3.5厘米,食指槽(3)高2-3.5厘米,宽2-3厘米。所用材枓和普通乒乓球拍相同。使用时,右手握拍,食指放入食指槽(3)内,即可对反手位的出台球、台内球、近网球用弧圈球进攻,击球力量大、旋转强,杀伤力大,也可以用反打、爆冲、反手挑打、反手敲打、快撕来进攻,击球难度小,稳定性好,同时保持了直拍正手灵活多变的优势,由于握拍更自然、更有力,让正手击球力量大大增强。中路球可以用弧圈球、快带、拧球进攻,达到可以全方位进攻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志坚,未经常志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57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