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幕吸油烟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5910.0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48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青;郑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永青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希现 |
地址: | 261021山东省潍坊市潍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油烟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用的吸油烟机,更具体说是一种风幕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厨房用吸油烟机,包括一机体,机体上装有由电源开关控制的排风机,该排风机将炒菜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和蒸汽经排风管排到室外,其不足之处是:1、在夏天用空调制冷或在冬天用采暖设备采暖时,室内往往是将门窗关闭,炒菜做饭时开启吸油烟机,室内会产生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一方面环境中带有灰尘的空气会从门窗的缝隙中进入室内,既影响制冷或取暖效果,又弄脏房间,另一方面是通过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系统中的地漏,将异味或臭味返窜到室内;2、炒菜做饭时所产生的油烟,只能是一部分被排到室外,还有一部分逸散在室内,落在厨具、家具和墙壁上,形成油腻物。上述的两点不足,导致传统的吸油烟机在炒菜做饭时,既不卫生,又污染室内空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卫生、室内空气又新鲜的风幕吸油烟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所提供的风幕吸油烟机,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外伸的排风道,该排风道的下端开口在机体的底面、上端口能够套接伸向室外的排风管,排风道内装有排风机,其结构特点是机体的顶面上设有与机体的内腔连通并外伸的进风道,进风道的上端口能够套接伸向室外的进风管,进风道内装有新风机,机体底面的四个侧边上设有与机体内腔连通的出风孔,经出风孔排出的新风形成阻挡油烟逸散的风幕。
为了净化进入室内并形成风幕的空气,上述的进风道内还装有过滤器,过滤器设置在新风机的前方。
为了不使室内产生负压,新风机的排风量要大于或等于排风机的排风量。
为了简化结构,上述的排风机和新风机统一由装在机体表面上的电源开关同时控制其电源的接通和断开。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幕吸油烟机的工作原理是:炒菜做饭时,通过电源开关接通新风机和排风机的供电电源,新风机和排风机工作,在新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的新鲜空气由进风道经过滤器过滤后进入机体内腔,然后由设置在机体底面四个侧边上的出风孔向下排出,在炉灶周边的上方形成风幕,该风幕将炒菜做饭所产生的油烟和蒸汽阻挡在炉灶的上方,由排风机经排风道、排风管排到室外,防止逸散在室内、弄脏房间。由于新风机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滤器过滤后送入室内,并且新风机的排风量大于或等于排风机的排风量,因此室内不会产生负压,一方面是避免了环境中带有灰尘的空气从门窗的缝隙中进入室内、弄脏房间,另一方面是避免了通过厨房、卫生间的排水系统中的地漏将异味或臭味返窜到室内,使室内空气新鲜。
通过上面的叙述得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幕吸油烟机,能使室内卫生和空气新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加以说明,其中:
图1是风幕吸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新风机和排风机的供电原理图;
图4是风幕吸油烟机在使用状态下风幕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图中:1为机体,2为排风道,3为排风机,4为进风道,5为新风机,6为出风孔,7为风幕,8为过滤器,9为电源开关,10为电源插头,11为油烟,12为新鲜空气,13为炉灶,14为炊具。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实施例所述的风幕吸油烟机,包括机体1,机体1内设有外伸的排风道2,该排风道2的下端开口在机体1的底面、上端口能够套接伸向室外的排风管,排风道2内装有排风机3,机体1的顶面上设有与机体1的内腔连通并外伸的进风道4,进风道4的上端口能够套接伸向室外的进风管,进风道4内装有新风机5和过滤器8,过滤器8设置在新风机5的前方,新风机5的排风量要大于或等于排风机3的排风量,排风机3和新风机5统一由装在机体1表面上的电源开关9同时控制其电源的接通和断开,机体1底面的四个侧边上设有与机体1内腔连通的出风孔6,经出风孔6排出的新风形成阻挡油烟逸散的风幕7。
使用时,通过电源插头10和电源开关9接通新风机5和排风机3的电源,新风机5和排风机3工作,从室外进入的新鲜空气12形成风幕7,防止坐落在炉灶13上的炊具14产生的油烟11逸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永青,未经郑永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59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