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煤气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6001.9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4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卢开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开江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德山 |
地址: | 250200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煤气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煤气发生器,属炉窑技术类。
背景技术
我国是煤炭大国,小工厂企业炉窑多数使用煤炭作燃料,如小型锻造厂中的烧铁炉即属此列。通常情况下煤炭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烟尘,另外还伴随有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气体排入空间,这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煤炭直燃热效率低,严重浪费能源,故而促使人们改用水煤气发生器。水煤气发生器比较直燃式炉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炉体结构及相关的炉具部件不尽合理使得煤炭的气化转换不完全,热效率还不太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小型水煤气发生器供气燃烧温度不高,如炉径一米以下水煤气发生器供气燃烧的烧铁炉温度不足1000度,故节煤效果不显著,也存在排放不达标和环境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节能环保的水煤气发生器。
一种水煤气发生器,由气化炉、燃烧炉、上料机构、加煤容器、打钎孔、煤气出口、炉篦、风机、出渣口和减压制气箱组成,气化炉为套筒状,套筒加层中是水,水通过小孔和气化炉侧的减压制气箱相连通;加煤容器位于气化炉的顶端中心部位,可容纳由上料机构输送来的煤炭并将其加入到气化炉中;打钎孔位于气化炉的顶端外围部位,出渣口位于气化炉的中下部位,气化炉内位于出渣口下面是炉篦,风机位于气化炉的炉篦下部外侧,为气化炉提供空气及水蒸气;水煤气由气化炉侧上方的煤气出口输出接到燃烧炉内的烧嘴上,其特征在于打钎孔为圆筒状,上面加有安全阀,以防止气化炉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回火爆炸出现危险;加煤容器为水封式结构,可防止加煤过程中的煤炭粉尘扩散;烧嘴为水冷式烧嘴,使得烧嘴能耐高温;炉篦是无动力排渣炉篦,由动静篦齿交错排列而成,动篦齿平行的固定在转轴上,转轴一端伸出气化炉外和旋转手柄相连接;燃烧炉前后出口处上方固定有余热回收器,余热回收器将收集有余热的热风输送到热风调温器,热风调温器固定在水冷式烧嘴上,可调节燃烧炉的燃烧温度。
本实用新型由于带有安全阀,避免了热量及有效气体的损失和粉尘的扩散,解决了气化炉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回火爆炸的问题,避免发生危险;水封式结构的加煤容器可防止煤炭粉尘的扩散,且使得加入气化炉内的煤炭分布均匀;水冷式烧嘴可使烧嘴长期在高温下正常工作而不会损坏,如普通烧嘴只能使用一到三个月,水冷式烧嘴可使用十年;无动力排渣炉篦不使用动力,故可节约能源,且排渣顺畅方便;余热回收器和热风调温器的使用使得燃烧炉的余热得到有效地回收,通过热风调温器可调节燃烧炉的燃烧温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煤炭燃烧充分,节约能源,粉尘和烟尘以及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大大的减少,且燃烧炉温度可控,实为一种节能环保型的产品。尤其是直径尺寸一米之下的小型水煤气发生器燃烧温度可达160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其中:1、气化炉,2、燃烧炉,3、上料机构,4、加煤容器,5、打钎孔,6、煤气出口,7、炉篦,8、风机,9、出渣口,10、减压制气箱,11、烧嘴,12、送料桶,13、电机。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阀示意图。
其中:14、圆盖,15、内圈,16、外圈,17、环形沟槽。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烧嘴示意图。
其中:18、进气管,19、出气管,20、封闭腔,21、进水管,22、出水管,23、水。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封式加煤容器示意图。
其中:24、加煤斗,25、加煤斗盖,26、料阀,27、水封槽,28、转动轴,29、圆环形挡板,30、水平挡板。
图5是本实用新型无动力排渣炉篦示意图。
其中:31、静篦齿,32、动篦齿,33、转轴,34、旋转手柄,35、炉篦。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器示意图。
其中:36、封闭体,37、贯穿直圆孔洞,38、进风口,39、出风口。
图7是本实用新型热风调温器示意图。
其中:40、余热进气管,41、余热输送管,42、调节阀,43、出气管,44、封闭腔,45、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开江,未经卢开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6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