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立式透明门冷藏、冷冻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6570.3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14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汪允华;王慧慧;徐玉峰;花永胜;陶振雷;赵春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9/00 | 分类号: | F25D19/00;F25D17/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55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立式 透明 冷藏 冷冻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冷藏、冷冻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立式透明门冷藏箱或冷冻箱,为防止其门体的表面凝露,影响展示效果,造成箱体表面生锈,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透明门电加热、镀膜等技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另一种则使用风机,风由箱体后部吸入,依次经过冷凝器、压缩机,再由箱体前方下前罩上的风口吹出,以达到防止门体表面凝露的作用,此种方案由于空气是从箱体后吸入,所以箱体后部要留有足够空间,以确保风量充足,从而使箱体后部占用了较大空间,其次由于压缩机在箱体前部,质量较大,对箱体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立式透明门冷藏、冷冻箱,其可能自动防止透明门表面凝露,且不受摆放位置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立式透明门冷藏、冷冻箱,包括柜体,柜体的中上部空间为存放物品的冷却室,柜体的下部为压机室,压机室内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等部件,对应上述冷却室和压机室的前侧部分分别配有透明门和下前罩,所述下前罩开有前、上两通风口,并且中间设有隔断,将两通风口隔开,冷凝器、冷凝风机安装在压机室中的风道板上,风道板与下前罩前通风口密封形成进风道,风道板与下前罩上通风口密封形成出风道。
上述冷凝器、冷凝风机安装在进风道内,冷凝风机在冷凝器后,冷凝风机后安装有压缩机。
上述下前罩上通风口宽度与展示门体表面宽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冷空气由下前罩前通风口经过进风道进入压机室,分别与冷凝器、压缩机交换完热量后,经出风道由上通风口向上排出,吹到透明门上,加速门体上的空气流通速度,并提高其表面温度,从而达到防止门体表面凝露现象的产生;由于空气由下前罩前方进入压机室,所以对于箱体的摆放没有任何要求,箱体后部可完全贴于其他物体或墙的表面,不占用任何额外空间,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且压缩机处于箱体压机室的后部,可保证箱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新型立式透明门冷藏、冷冻箱,其柜体1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储存物品的冷却室2,冷却室2配有透明展示门体4,冷却室2以下部分为压机室3,压机室3的前部放置有冷凝器34,冷凝器34的后部设置有冷凝风机33,冷凝风机33的后部设置有压缩机31,在冷凝器34和冷凝风机33的上方固定有风道板32,风道板32将压机室3分成两个风道,压机室3的前部配有下前罩5,下前罩5开有前通风口52和上通风口53,前通风口52和上通风口53之间设置有隔板51,隔板51与风道板32相互配合完全密封,使隔板51的下方风道成为进风道,隔板51上方的风道为出风道。
当产品通电工作时,冷凝风机33将冷空气由下前罩5上的前通风口52吸入,经过冷凝器34,并与其交换热量,再将加热后的空气吹向压缩机31,再一次交换热量,冷却压缩机31,如图1压机室3中的箭头所示,由于压机室3密闭,热空气只能经出风道,再通过下前罩5顶部的上通风口53吹到透明展示门体4上。为了保证热空气均匀的由透明展示门体4底部吹到顶部,有效的防止了透明展示门体4表面凝露,下前罩5顶部的上通风口53采用风道结构设计,且宽度与透明展示门体相同。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外部冷却空气由下前罩进入,因此本实用新型后部可完全贴于其他物体或墙体的表面,不占用任何额外空间,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31位置置于了柜体1后部,可以有效的保证柜体1的稳定性,当透明展示门体4打开时,也不会致使柜体1向前倾斜。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冷藏、冷冻箱,其他适用本结构的家用电器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6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