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26606.8 | 申请日: | 200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97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曲顺利;唐文骞;张湘凤;锡秀屏;郝翠冉;王金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1C1/18 | 分类号: | C01C1/18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100010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酸铵 中和 浓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硝酸铵的生产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硝酸铵生产能力460万t/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采用的工艺80%以上沿用了我国“一五”期间原苏联援建的中和压力0.02-0.05MP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常压法硝酸铵生产工艺和设备,上述工艺和设备存在如下问题:1、原工艺中和器内气液分离器,采用钟罩式的分离器分离效果差,二次蒸汽带液现象非常普遍;2、中和器出口硝酸铵溶液中含硝酸量为1-2g/l,温度105-120℃,去再中和器加氨,因溶液温度高,在再中和器内加氨的效果不好,很大一部分的气氨随再中和器的放空管排空,造成氨的消耗高,也造成了环境污染;3、一段蒸发器蒸发效果较差,一段蒸发器用的加热蒸汽是来自中和器的二次蒸汽,蒸发的溶液是来自再中和器硝酸铵溶液,两者的温度相差不大,高温的硝酸铵溶液一进蒸发器,在负压作用下,在蒸发管内壁生成气膜,影响管内外热能的传递,传热效果低,有效换热面积利用率低,当原料硝酸的浓度为45%时,中和器硝铵出口浓度为65%,一段蒸发器出口浓度仅有72%-75%。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氨耗,酸耗,蒸汽消耗、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中和器、中和液槽和一段蒸发加热器,中和器和中和液槽之间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分离器,中和器的顶部通过管道与一段蒸发加热器相连,中和液槽和一段蒸发加热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闪蒸槽和再中和器,中和液槽和闪蒸槽之间的管道上辅助有中和液泵。
中和器的顶部设置有一级分离装置和二级分离装置;一段蒸发加热器的下部设置有上段换热器和下段换热器。
来自稀硝工段的稀硝酸(45%)经硝酸高位槽及流量计计量后,进入中和器,来自合成工段的气氨经氨缓冲槽后进入过滤器和氨预热器通过蒸汽加热后进入中和器,与硝酸进行中和反应。反应出来的硝酸铵溶液在中和器中利用反应热蒸发至65%左右,进入中和液槽后经中和液泵(或管道)送至闪蒸槽闪蒸,然后靠位差经液封后自流进入再中和器,在此加入氨气与溶液中的过量硝酸反应使溶液成微碱性,由中和器顶部排出的蒸汽先经中和器内部两级汽液分离装置分离后进入一段蒸发分离器作为二次蒸汽使用。一段蒸发分离器的换热器部分分两段,下段换热器采用中和器二次蒸汽,上段换热器采用二段蒸发的蒸汽冷凝液。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中和器内设有两级高效气液分离装置,消除了二次蒸汽带液的现象,同时减少二次蒸汽夹带氨、硝酸和硝酸铵,与现有设备相比,减少量为60%~80%。
2、再中和器内的硝酸铵的温度降至75~80℃,加入气氨损失量少,损失减少量为50%以上。
3、当硝酸浓度45%时,中和器出口硝酸铵浓度为65%左右,原设备一段蒸发加热器出口浓度72~75%,本设备可提高至80%,吨硝酸铵节省蒸汽80~120kg。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为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和器,2、一级分离装置,3、二级分离装置,4、分离器,5、中和液槽,6、管道,7、中和液泵,8、闪蒸槽,9、一段蒸发加热器,10、上段换热器,11、下段换热器,12、再中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其结构包括中和器1、中和液槽5和一段蒸发加热器9,中和器1和中和液槽5之间连接的管道6上设置有分离器4,中和器1的顶部通过管道6与一段蒸发加热器9相连,中和液槽5和一段蒸发加热器9之间通过管道6连接有闪蒸槽8和再中和器12,中和液槽5和闪蒸槽8之间的管道6上辅助有中和液泵7。中和器1的顶部设置有一级分离装置2和二级分离装置3;一段蒸发加热器9的下部设置有上段换热器10和下段换热器1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硝酸铵的中和浓缩装置其加工制作非常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66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垃圾分类桶
- 下一篇:防爆电动葫芦控制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