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境智能调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27134.8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48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高鹤;朱本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正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F24F3/16;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001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 智能 调控 装置 | ||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境调控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室内环境智能调控装置。
2、背景技术
室内环境调控,是指对室内温度、湿度、空气中的含氧浓度和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现有技术的环境调控设备多是在温度或湿度进行调控,比如夏季采用空调制冷降温。冬季采用空调和加湿器采暖和调湿,上述室内环境的调控存在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是,被调控的环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体系内的环境很容易受人们的活动所污染,为了解决封闭体系内空气污浊的问题,人们往往采用开窗通风或启动通风设备进行通风换气,通风换气的过程中会造成室内温差急剧变化,除了能够使人患空调病外,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比如冬季造成大量热能的损失,夏季会造成大量冷气的损失,损失的无论热气还是冷气,都会空调设备全负荷工作作以损失的弥补,目前还未有好的解决办法。
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降低能耗对室内环境进行智能调控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将通风换气装置与换热器结合以降低换气过程中对室内温差过大变化。
该装置的具体结构是由智能环境控制器、空调器、加湿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烟气传感器、静电除尘器和换气机构,空调器、加湿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烟气传感器、静电除尘器和换气机构通过控制线与智能环境控制器连接,换气机构是由排风机、引风机、换热夹套风管和电动风门组成,排风机和引风机通过换气孔与室外环境相通,换热夹套风管中的排风道和进风道的一端部分别和排风机和引风机所在的换气孔相通,另一端部位于室内与室内环境相通,各个风道口上设置有电动风门,静电除尘器13设置在换热夹套风管之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智能化程度高,节约能源、防止温差变化对人的伤害,智能控制室内空气的新鲜度,避免空调病的发生,而且具有很好的消防功能。是当今住宅和办公环境的首选安全环保设备。
4、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环境智能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环境智能调控装置的单片机对相关设备的控制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排风机1、引风机2、排风道3、进风道4、电动风门5、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7、智能环境控制器8、加湿器9、空调器10、二氧化碳传感器11、烟气传感器12、静电除尘器13。
5、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环境智能调控装置作以下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环境智能调控装置,具体结构是由智能环境控制器8、空调器10、加湿器9、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7、二氧化碳传感器11、烟气传感器12、静电除尘器13和换气机构组成,空调器10、加湿器9、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7、二氧化碳传感器11、烟气传感器12、静电除尘器13和换气机构通过控制线与智能环境控制器8连接,换气机构是由排风机1、引风机2、换热夹套风管和电动风门5组成,排风机1和引风机2通过换气孔与室外环境相通,换热夹套风管中的排风道3和进风道4的一端部分别和排风机1和引风机2所在的换气孔相通,另一端部位于室内与室内环境相通,各个风道口上设置有电动风门5。
换热夹套风管由水平换热夹套风管和垂直换热夹套风管组成,换热夹套风管中设置进风道3和排风道4,水平换热夹套风管的进排风道4、3口设置在室内天花板下,垂直换热夹套风管的进排风道4、3口设置在室内接近地面处,静电除尘器13设置在进风道4之中。
与引风机2相接设置有管道与空调器10的进风口连接。
实施例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利用输入装置给智能环境控制器设定一个温度和湿度值,设备运行过程中,智能环境控制器定时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和湿度信息,与设定参数进行比较,然后确定加湿器和空调器的工作与否,温度高于或低于设定值启动冷暖两用空调器进行升温或降温,冬季采暖室内湿度较低时启动加湿器加湿,夏季室内湿度较高时,利用空调器降温除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正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正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271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