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淬火机床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0466.1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52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东;石如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旭东;石如正 |
主分类号: | C21D1/62 | 分类号: | C21D1/62;C21D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1021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淬火 机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轴类零件扫描喷水淬火和盘类零件浸液淬火的一种淬火机床。
背景技术
目前,中小规模企业在对轴类及盘类零件淬火时,一般采用手动方式进行。比较短的轴类零件就使用多圈感应圈,用手持零件加热后放入水中淬火;比较长的轴类零件就用比较简易的设备,人工控制零件的旋转和移动,通常通过目测的方式来判断零件的温度,然后再控制零件进入水中淬火;而盘类零件则需要在另外的设备上进行淬火,在同一台设备难以完成既能对轴类零件进行淬火又能对盘类零件进行淬火的功能,由于通过人工方式操作,所以这种淬火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零件淬火质量差,同一零件上面不同点的硬度不均匀,不同零件的硬度不均匀;二是安全性差,易发生触电烫伤等事故。
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使用的淬火机床大部分为自制,工艺性和可靠性较差,无法实现同一台机床完成对轴类及盘类零件进行淬火的功能,难以满足淬火要求,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淬火机床动作的控制形式主要分为继电器式和液压式,其中用继电器式来控制长轴类零件在不同位置实现不同速度的移动以及快速退回等动作非常困难,不易操作,不能过多分段;液压式存在液压泄露、能耗高、造价高、速度受油温影响大及定位精度差的缺陷。二是淬火机床的直线运动部分一般采用燕尾导轨结构,对于淬火机床来说,这种结构摩擦阻力大,难以实现高速运动,制造工艺复杂,需要人工刮研、配研斜铁等,且难以维修;有的淬火机床不采用燕尾导轨而采用圆管导轨,而由于圆管导轨不能做的太长,因为太长的圆管在两端固定而中间悬空无支点时会发生颤动,和圆管相配套的滑套易于磨损,磨损后间隙增大无法调整,且难以更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缺陷,提供一种简单、安全、淬火效果好、淬火后零件的硬度均匀、成本低的一种淬火机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淬火机床,包括床体、工件传动装置、工件夹紧装置、淬火装置及数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传动装置包括工件升降机构和工件旋转机构,其中工件升降机构包括在床体上固定设置的两根直线主导轨和一根与进给电机传动连接的滚珠丝杠,所述主导轨上设置有主滑块,所述滚珠丝杠螺纹连接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上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与主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板上固定设置有两根直线副导轨,所述副导轨上设置有副滑块,所述工件旋转机构包括设置在滑板顶部的旋转电机,所述工件夹紧装置包括工件上顶尖座和工件下顶尖座,工件上顶尖座固定在副滑块上,工件下顶尖座与旋转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进给电机、旋转电机与数控箱电连接。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主滑块固定在距滑板顶部三分之一处。
所述床体上设置有链轮、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链轮、滑板链连接。
所述床体的下部设置有用来回收水的淬火水槽。
所述淬火水槽上设置有用来取放淬火工件的推拉门,所述推拉门上设置有观察窗。
所述淬火水槽上设置有用来防止淬火液喷溅的挡板。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直线导轨的设置,减小了摩擦系数,易于实现高速移动,且不易磨损,主导轨实现淬火零件的轴向运动,副导轨用以装夹不同长度的零件。
(2)主滑块固定在距滑板顶部三分之一处,可以使机床在高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可完成比较长的轴类零件的淬火,节省了材料,便于加工,运输方便。
(3)整个淬火的过程在数控箱的自动控制下进行,精度高、淬火的效果好,淬火后零件的硬度均匀。
(4)滚珠丝杠寿命长,精度高,易于实现高速运动,提高生产效率。
(5)淬火水槽的设置,实现了全部密封,省却了土建工作,便于用户使用。
(6)旋转电机安装在滑板的顶部,远离了淬火液,提高了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7)配重块的设置,减小了滚珠丝杠的受力,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因此,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使零件的淬火质量大大提高,表面硬度均匀。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旭东;石如正,未经王旭东;石如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04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缆线固定头及其紧箍部
- 下一篇:上按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