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0568.3 | 申请日: | 200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6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豪;柯本树;李昊;张学勇;徐建华;林光;申元庆;宋海涛;冷雪飞;柳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勇 |
主分类号: | F21V23/00 | 分类号: | F21V23/00;H05B37/00;H02M7/08;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3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频发 二极管 照明灯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属于二极管照明灯结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以往的非工频二极管照明装置均采用变压器变压,二极管整流方式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然后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这种线路结构的弊端:1、由于变压器的存在使得整机体积大,不利于如家用照明场合,2、由于变压器等耗能性元件的使用,从而使得耗电能有很大部分消耗在这些元件上,不利于节能。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整机体积小,高效节能且可用于家用照明场合的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的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特殊之处在于采用降压耦合电容C接于工频交流电的正极电源上,再由降压耦合电容C的负极分别与两个并联的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D2的负极相接形成电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接入一个发光二极管D51-D5N的串联电路,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接入另一个发光二极管D61-D6N的串联电路,形成两个发光二极管串联电路的并联结构,再将发光二极管D5N的负极和D6N的正极同时与电阻R2和电感L串联后接入交流电负极电源;
所述降压耦合电容C两端并联电阻R1,与电容C组成降压放电回路;
所述两个发光二极管D51-D5N、D61-D6N的串联电路的两端分别并联接有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的稳压二极管D3、D4;
所述两个发光二极管D51-D5N、D61-D6N的串联电路的两端分别并联接有交流旁路电容C2、C3。
本实用新型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采用降压耦合电容C将工频交流电直接作用于发光二极管的两个交流回路上,从而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体积小,高效节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照明等众多场合。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连接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工频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参考图1,首先将容量为0.047-50uf的降压耦合电容C接于220v的工频交流电的电源正极,再将电容C分别与两个并联的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D2的负极相接形成电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接入一个发光二极管D51-D5N的串联电路,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接入另一个发光二极管D61-D6N的串联电路,形成两个发光二极管串联电路的并联结构,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压为1.2v,工作电流为100-200mA,再将发光二极管D5N的负极和D6N的正极与电阻值为0Ω-20K的电阻R2串联后再接入电感值为1ul-100ml的电感L后接入交流电负极电源;降压耦合电容C两端并联电阻R1,与电容C组成降压放电回路,电阻R取值的范围为200K-1MΩ之间;两个发光二极管D51-D5N、D61-D6N的串联电路的两端分别并联接有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的稳压二极管D3、D4,以及交流旁路电容C2、C3,C2、C3根据需要选用0.1-1000uf。
本实用新型采用降压耦合电容C将工频交流电直接作用于发光二极管D51-D5N、D61-D6N的两个交流回路上,从而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其中D1、D2为半波整流二极管,当电压为正半周时,D1、D51-D5N回路通,当电压为负半周时,D2、D61-D6N回路通,电阻R1和电容C组成降压放电回路,当线路一旦停电,电容C上储存的电荷通过电阻R1放掉,避免再来电时,电压在电容C上的叠加而损坏发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D3、D4起保护发光二极管的作用,当电闸合上时,由于电容C的充电作用,瞬间电流很大,此时由电阻R2、电感L瞬间泄掉电容C上的充电流,从而达到保护二极管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体积小,高效节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照明等众多场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勇,未经张学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05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船舶的无级调速操纵装置
- 下一篇:电器开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