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厚壁管及圆锭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32011.3 | 申请日: | 200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5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高伯俭;高朴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欣悦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8 | 分类号: | C21D9/08;C21D1/4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冬英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壁管 变频 感应 热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厚壁管及圆锭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具有节能、高效和便于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作为加热方式被广泛运用在冶金工业,也是热处理工艺最为普通的应用技术之一。金属材料被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依靠电磁感应现象,通入的交变电流在感应线圈内产生相应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金属厚壁管、圆锭内部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把电能转变为热能,从而使金属厚壁管、圆锭升温至所需的透热温度。现有的厚壁管及圆锭热处理设备采用三相工频加热,电流透入深度无法调节,工件心表温差较大,工件质量不容易控制,不能形成连续自动化生产,影响到产品的性能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厚壁管及圆锭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以克服现在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厚壁管及圆锭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包括主加热变频电源、主加热降压变压器、主加热感应器、辅助加热变频电源、辅助加热降压变压器、辅助加热感应器、计算机控制系统、水冷却系统和带动工件运动的电机调速系统,主加热变频电源输出端连接主加热降压变压器,主加热降压变压器输出端连接主加热感应器,辅助加热变频电源输出端连接辅助加热降压变压器,辅助加热降压变压器输出端连接辅助加热感应器,主加热变频电源和辅助加热变频电源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连接,水冷却系统连接主加热变频电源、辅助加热变频电源、主加热降压变压器、辅助加热降压变压器、主加热感应器和辅助加热感应器,主加热感应器和辅助加热感应器出口处设有测温装置,测温装置连接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机调速系统连接计算机控制系统。
所述的主加热变频电源由高压控制柜、整流变压器、三相全控桥式整流、串联平波电抗器、单相桥式逆变器和可调节并联电容器组依次连接组成。
所述的主加热感应器包括感应线圈、左右端板、导磁体和底座,感应线圈由中空的异型铜管绕制成多组螺旋管,水冷却系统通过分水器与异型铜管中空内连接通入软化水,感应线圈螺旋管内设有炉衬和导筒,感应线圈外周设有导磁体,感应线圈外侧铜管上设有引电铜板,感应线圈两端设有左右端板,感应线圈和左右端板设置在底座上
所述的导磁体由铁心和夹板组成,铁心固定在夹板内,铁心由高硅硅钢片叠制而成,其内表面为与感应线圈配合的圆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加热频率可以调节:针对小规格被加热工件时频率可以相应提高,针对大规格被加热工件时频率可以降低,电流透入深度随频率不同而变化,改善心表温差,提高产品质量。
2、主加热变频电源和辅助加热变频电源功率可以分别调节,使运行工艺有更大的灵活性,可较大程度提高工件热处理质量,并可降低能耗。
3、主加热感应器和辅助加热感应器设计采用专用计算机软件计算,精度高,综合运用了节能技术、梯度加热技术、及交变磁场磁约束技术。
4、可以根据主加热感应器出口温度与辅助加热器出口温度的信号,自动调节主加热变频电源及辅助加热变频电源的功率,达到连续自动化生产的要求。
5、主加热感应器和辅助加热感应器功率调节及工件运动调节准确、方便,功率调节系统与工件运动系统可以实现无级调速,能精确控制以实现工艺要求的参数值。
6、适用范围广泛,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Φ89~Φ1524mm,长9~10m的厚壁管及圆锭的变频感应热处理的自动控制,也可以运用在石油钻铤、加重钻杆、冶金轧辊变频感应加热和热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是主加热变频电源电路框图。
图3是主加热感应器和辅助加热感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加热感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感应器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6是异型铜管结构示意图。
图7是异型铜管剖面图。
图8是导磁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欣悦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欣悦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20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