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壁置式餐桌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3131.5 | 申请日: | 2007-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5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吴宗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宗坤 |
主分类号: | A47B5/06 | 分类号: | A47B5/06;A47B5/04;A47B31/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壁置式 餐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壁置式餐桌,特别是一种适宜于空间受到特定条件限制的例如中、小餐馆、小吃店之类的餐饮场所用的壁置式餐桌。
背景技术
对于经营场所所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诸如小餐馆、小吃店乃至茶吧等,由于餐桌的密度较高,加上凳子的配置,对卫生之类的打理带来麻烦,例如当要对地坪打扫时,需要将桌子反复移动,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大,而且影响清洁效果和效率。此外,店堂中的餐桌之间表现为不齐整,有损店容店貌。特别是入店用餐往往存在有高峰与低谷之别,店内配备的桌子不能作适应性调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为清洁工作提供方便的、有利于增进店容店貌的、可根据顾客的多少而改变投用量的壁置式餐桌。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壁置式餐桌,它包括一用于结合到墙体上去的外框,该外框构成有一桌面板腔;一与桌面板腔相匹配的桌面板,铰连连接在外框的偏下部;至少一个用于支承桌面板的支撑机构,与桌面板连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机构有一个,连结在桌面板的背面中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机构有一对,分别连结在桌面板的一端端部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调整套管、内管脚、折合撑,调整套管的上端与内管脚的下端联结,内管脚的上端通过管脚座与桌面板联结,折合撑的一端铰接在内管脚上,另一端铰接在桌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整套管的底部配置有用于改善与地坪之间的结合效果的吸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整套管的上端设有用于对插入到调整套管内的内管脚进行定位的固定螺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脚座上设有用于对插置到管脚座上的内管脚进行枢接的销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框的上、下方分别联结有具滑槽的导槽条,导槽条上滑配有与桌面板腔相匹配的装饰画框。
本实用新型由于作了上述设计,具有的优点之一,由于桌面板能够被收容于桌面板腔中,因此可腾出空间方便工作人员对地坪进行清洁;之二,无论是将桌面板处于收容状态还是处于投用状态,都能表现出齐整性,因此有助于增进店容店貌;之三,当顾客多时,则可以将收容于桌面板腔中的桌面板的投用量增加,反之则保持于腔内,因此可以根据顾客的多寡灵活调整。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给出了形状优选为矩形的外框1,对于外框1的数量是与桌面板2的数量相适应的,不论是在餐馆的墙体两侧俱设外框1,还是仅在一侧墙体设外框1,设置方式应当是一样的,而且应考虑到各外框1之间的合理间距。以图中所示为例,将外框1不受具体固定方式所限地结合到墙体上,在墙体上形成犹如一个个壁柜,外框1的桌面板腔11的深度应是与桌面板2加支撑机构3的总厚度相适应的,桌面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即合页21而铰联在外框1的桌面板腔11下部。桌面板2的正中位置或者另一端连结支撑机构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申请人推荐的支撑机构3有一对,连结在桌面板2的另一端,具体是由与桌面板2相固定的管脚座321实现将内管脚32的上端与桌面板2进行铰接,依据常识,管脚座321应具有一开口槽3212,用销轴3211将内管脚32的上端部铰接在管脚座321上,内管脚32的下端通过固定螺钉311与调整套管31的上端配接,而调整套管31的底端部配设吸盘312。折合撑33联结在桌面板2与内管脚32的偏上端。
继续见附图,在外框1的上、下方分别固定有导槽条4,导槽条4构成有滑槽41,滑槽41上以移门形式地滑配有具装饰画51的装饰画框5。当桌面板2收容于桌面板腔11中后,可将装置画框5推移至桌面板腔11部位,对桌面板2及支撑机构3遮蔽,反之亦然。
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当要依需启用某张或某几张桌面板2时,首先是移离装饰画框5,将桌面板2向桌面板腔11外扳出,再翻转支撑机构3,即可供顾客使用,反之则按上述相反顺序将桌面板2收藏在桌面板腔11中。通过上面的说明,对本实用新型所讲的建树之处应是清楚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宗坤,未经吴宗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31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翻筒装置
- 下一篇:自动除气水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