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3135.3 | 申请日: | 2007-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9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沈金华;程远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华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J1/04 | 分类号: | A23J1/0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35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质 连续 萃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用于从海洋鱼中萃取蛋白质营养物。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海洋水产资源中,无论是从种类和储量上讲,还是从捕捞量和用途上讲,皆首推鱼类资源。1980年全世界海洋鱼类捕捞量仅为1880万吨,而到1986年便达9000万吨,目前已达1亿吨左右。
鱼内含蛋白质10-30%,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此外,鱼肉还含有大量易被人体吸收的脂肪和钙、磷等重要物质及B族维生素。目前世界上每年人均占有水产品约12千克,而在刚果、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鱼类消费已超过其他肉类,对鱼类蛋白质的摄食量已占对动物蛋白摄食量的60%。由于渔业生产与农牧生产相比具有投资少,产出多,见效快的特点,生产等量蛋白质所投入的代价,渔业仅为畜牧业的1/3。特别是随着人们对海洋鱼蛋白质所具的诸如富含多种氨基酸能帮助人体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在人体内制造各种酶而有助于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维持体内水分及酸碱平衡、通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向细胞输送氧和营养、增强免疫、催化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生理功能等功用的认识,便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于对海洋鱼蛋白质的开发利用,即提取蛋白质。
目前提取鱼蛋白质的装置是采用罐组式结构,将去杂如去头、去尾、去鳞、去内脏等后的鱼料粉碎所得到的原料引入罐中,同时加入溶剂(正己烷),经片刻后经过滤网从罐底部把混合液(脂肪与溶剂)抽出,尔后再引入新鲜的正己烷溶剂,再次抽出混合液,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将鱼粉原料中的脂肪萃取干净,最终得到鱼蛋白质。显见,其加工方式是间隙式的,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量产要求;罐内的过滤网易堵塞,清理、更换工作频繁且困难,耽误产生时间;工人的操作强度大且操作麻烦;在加工现场有溶剂气体大量溢出,对生产现场环境和操作者安全生产影响;混合液浓度无法掌控,残留高;溶剂消耗高,有失萃取的经济性。
申请人进行了检索,检取文献如A).CN1157694A,一种液化鱼蛋白的制作方法;B).CN1063026C,速效营养鱼蛋白及制作方法;C).CN1383732A,用粗鱼蛋白制备鱼蛋白混合肽的工艺;D).CN1225991C,低值鱼的蛋白蛋提取方法及其产品。在上述文献A)至D)所教导的工艺、方法中,所择用的装置均属申请人在前面提及的罐组范畴,同样存在所述的欠缺。因此,如果能开发出一种得以克服上述不足的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那么其积极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但是,作为成套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如果缺乏得以使经过了一级浸提后的物料自动地过渡或称转移到二级浸提机构进行二次浸提的相应机构,那么便无法体现出连续萃取之效,从而无法满足工业化量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得以满足工业化量产要求的、不会因堵塞之类的情形而延误生产的、可降低工人的操作强度和有利于保护操作者身体安全及生产现场环境的、能节约萃取用溶剂的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鱼蛋白质连续萃取装置,它包括一工作平台;一壁体上延设有至少一个混合油出口的浸渍筒体,支承于工作平台上;一分料器,设置在浸渍筒体的上部;一用于将鱼粉原料喂入到分料器中的喂料机构,支固在浸渍筒体的筒盖上;一支承在筒盖上的并且伸展到浸渍筒体的容腔中的用于对由分料器所分入的鱼粉原料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一用于将浸渍筒体浸提后的物料进而浸提的链斗浸提机构,支承在工作平台上;一用于向浸渍筒体的容腔内引入用于溶解鱼脂肪的溶剂的溶剂引入口,设在链斗浸提机构上,特点是:它还包括有一转料机构,该转料机构包括转料电机、转料减速机、主动链轮、传动链、从动链轮、转料输送管、转料轴、转料螺旋桨,转料电机与转料减速机配接,主动链轮固定在转料减速机的动力输出轴上,传动链的一端套设在主动链轮上,另一端套设在从动链轮上,从动链轮固定在转料轴所伸展到转料输送管外的轴端,转料轴枢置于转料输送管内,转料输送管分别与浸渍筒体的底部和链斗浸提机构的下部相连接并相通,转料输送管将浸渍筒体与链斗浸提机构联结成U形,转料螺旋浆构成于转料轴所位于转料输送管内的轴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华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华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3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