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压微量螺旋给粉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3965.6 | 申请日: | 2007-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03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唐志国;林其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65/46 | 分类号: | B65G65/46;B65G33/14;B65G33/26;B65G33/32;B65G33/34;F16H1/06;F16H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压 微量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输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压输送粘性粉状物料的微量螺旋给粉器。
背景技术: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贺永德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第516页和第527页)提及:干法气化技术的关键在于粉煤的加压进料,目前国外先进工艺都是采用由给料机和锁风机构并列组成的两条输送线切换交替工作、粉煤在间接升压和加压下连续进料的半连续式加煤工艺。该技术设备复杂,工艺要求高,适用于大流量(1t/h以上)粉煤加压输送,但无法应用在微量(10kg/h以下)粉煤加压气化炉上。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9(3),第8-10页)指出,“微量给粉器的专项研究报道很少,致使微量给粉装置应用设计时缺少可参考的技术资料”;文章对现有典型微量给粉装置进行了分类和原理结构介绍,可看出,为了避免粘性物料在锥形料斗的四周堆积,实现给粉的流畅,在螺旋给粉装置的料斗上设置了振动器。这样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振动器的振动必然带动轴承一起振动,加剧了轴承和螺旋轴磨损,影响了螺旋轴的正常旋转,减少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文中所设计的微量螺旋-气动给粉器在30~380g/min(1.8~22.8kg/h)的给粉范围内性能稳定,在流量小于150g/min(9kg/h)范围内必须使用压缩空气吹送,输送得到的是风粉混合物。而在很多微量粉状物料的输送场合,对进料中含有的空气量是有限制的,甚至是无空气的纯物料加压输送,这使得该类型的微量给粉器无用武之地。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6,19(4),第52-59页)给出了适应于输送粉状、颗粒状和小块状物料的立式螺旋进料器,在轴下端采用密封挡圈进行密封输送,能够保证均匀稳定给料。但若应用在粘性粉煤的加压输送设备上,首先,由于其没有在料斗中设置振动器或搅拌装置,物料存在堆积和下料不畅的问题;而且,由于其出料侧的气压较高,螺旋管通道内的粉煤难以抵挡较高压差导致的上浮力,容易造成粉煤上逸的现象,难以保证输料的密闭连续进行;另外,气压差使得微粉向输送机的缝隙之处进行渗透泄漏,使得轴下端的密封挡圈内堆积微粉,增加负荷,最终将造成输送停止,所以也无法应用于粉状物料的加压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压微量螺旋给粉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实现连续、均匀、稳定地加压微量输送粉状物料。
本实用新型的加压微量螺旋给粉器,包括将竖直板7垂直固定在支撑台面12上,在竖直板7上沿竖直方向固定的电机3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螺旋轴8转动;料斗由上部圆柱段料斗13和下部圆锥段料斗15两段连接而成,圆锥段料斗15下端与出料管17的上端连接成整体,并将圆柱段料斗13的上端固定在支撑台面12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8由支撑台面承重,由位于其顶端的端部轴承2和位于中上部的轴承9定位,端部轴承2由端部轴承座1定位在竖直板7上,中上部轴承9支撑固定在支撑台面12上;该螺旋轴8垂直穿过支撑台面12上的圆孔14插入料斗13中,螺旋轴8的下端呈悬臂状插入出料管17中;在与圆锥段料斗15对应位置的螺旋轴8上设置搅拌器16;在与出料管17对应位置的螺旋轴8上间断固定两段不同螺距的上段螺旋叶片18和下段螺旋叶片20,下段螺旋叶片20的螺距比上段螺旋叶片18的螺距小,且在两段螺旋叶片之间的螺旋轴8上留出一段光轴段19。
所述电机3可采用外加变频器的步进电机或变速电机,以满足对给粉量调节的需要。
所述所述传动结构可为齿轮传动或带传动,并在竖直板7上对应大齿轮5或从动带轮的安装部位开一长方形开口孔4,其长度和宽度比大齿轮5或从动带轮的直径和宽度略大;或采用联轴器将电机3转轴与螺旋轴8直接对接。
所述螺旋轴8顶端的端部轴承2可采用滚动轴承定位,中上中上部的轴承9可采用推力滚动轴承支撑定位。
所述搅拌器16可采用渐扩型螺带式、推进式、桨式、涡轮式或锚式搅拌器。
所述支撑台面12中心开的圆孔14,其直径介于通过该处的螺旋轴8的直径和轴承9的外径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39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