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低通小型防水滤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4980.2 | 申请日: | 2007-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7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庄昆杰;郑德典;丁玲;肖振辉;赵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 | 分类号: | H01P1/20;H01P1/20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牛莉莉 |
地址: | 518026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低通 小型 防水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通信领域中应用的微波滤波器,特别是一种带低通小型防水滤波器。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用于微波通信的带低通小型滤波器,其结构如图1(揭开上盖板的俯视图)所示,主体(外导体)1中具有集中式耦合的按“U”形排序成两列的4个谐振腔X1、X2、X3、X4,2为带有耦合窗口的腔间外导体,3为输入输出接口,4为谐振腔内导体,8为低通滤波谐振腔,9为低通滤波内导体。低通滤波用于对工作频段之外的干扰和杂散辐射进行抑制。由于图示为揭开盖板的俯视状态,因此图中未画出盖板及固定在盖板上且与内导体对应的谐振频率调节螺钉。这种滤波器存在的主要缺点有三:1、降低其插入损耗、提高其选择性的措施仅局限于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及进行表面处理(镀银);2、所有的谐振腔都是在一个整体金属块上旋切加工出来的,其集中式耦合的4个谐振腔X1-X4与低通滤波谐振腔8互相垂直,加工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难度大;3、材料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大批量生产,不能适应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带低通小型防水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低通小型防水滤波器,组成包括主体、盖板、内导体、谐振频率调节螺钉、输入输出接口,主体中具有4个按“U”形排序成两列的谐振腔和一个低通滤波谐振腔,其特征是主体中具有与低通滤波谐振腔相平行并与两列谐振腔相对应的两列平行矩形腔,每列两个谐振腔之间为分布式耦合,两列中序号相连的两个谐振腔之间为集中式耦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结构新颖,谐振腔之间采用分布式耦合与集中式耦合有机结合的方式,两种耦合方式互相取长补短,兼顾了滤波器低损耗和高选择性的要求;滤波器主体中具有3列平行腔,可以通过型材挤压加工的方法大批量生产,加工工艺简单,节省原材料,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适应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4腔带低通小型滤波器揭开盖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外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去掉主体上测面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去掉前盖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去掉主体上侧面防水盖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给出的实施例。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带低通小型防水滤波器的组成包括主体1、盖板6、内导体4、低通内导体9、谐振频率调节螺钉5、输入输出接口3,主体中具有4个按“U”形排序成两列的谐振腔X1、X2、X3、X4和一个低通滤波谐振腔8,其特征是主体中具有与低通滤波谐振腔8相平行并与两列谐振腔相对应的两列平行矩形腔13、14,矩形腔13中具有第一列两个谐振腔X1和X2,矩形腔14中具有第二列两个谐振腔X3和X4,每列的2个谐振腔X1与X2、X3与X4之间为分布式耦合,两列中序号相连的两个谐振腔X2与X3之间为集中式耦合。图3、图4所示实施例中,首、尾谐振腔X1与X4之间具有隔腔耦合装置7,用以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具有防水的性能,以便安装在室外,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特征是:(1)、主体1的上侧面具有谐振频率调节螺钉5安装槽11,安装槽11的槽口嵌有密封圈122,安装槽盖板10覆盖在带密封圈122的安装槽11上,并通过紧固螺钉15固定在主体1的上侧面上,该防水结构可以防止外界的水由谐振频率调节螺钉5的钉孔进入滤波器;(2)、主体1的两端嵌有密封圈121,滤波器盖板6覆盖在带密封圈121的主体两端上,并用螺钉16固定,该防水结构可以防止外界的水由两端盖板6进入滤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49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