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成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7505.0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卢作基;孙克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9/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08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导流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设备本体上集成了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它较一般的管式换热器具有更强的流场适应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流场不均匀而带来的实际运行与设计条件的偏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该种管式换热器由许多传热管件组成。这些传热管件的型式一致,可以是光管,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翅片管、热管等。它们按照一定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均匀排列组合,和壳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式换热器。在设计换热器时,都是假设入口的气流是均匀分布的,管件的排列方式和换热器的传热能力也是建立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该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实际情况往往与这个假设存在着很大偏差。由于换热器前后各种局部阻力件(如拐弯、收缩段和扩散段等)的存在,气流在横截面上分布很不均匀,这势必严重地影响换热器的热交换,就会出现换热效果不好的现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该换热器自身具有气流调节功能,可以对进入换热器的气流进行精细的“梳理”,使得进入换热器的气流分布相对均匀,具有很强的流场适应能力。
技术方案:本技术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整体考虑换热器和它前后处的各种局部阻力件(如拐弯、收缩段和扩散段等)的流体特性,在换热器本体上集成导流板,使得换热器自身具有对气流进行调整的能力。通过换热器自身的整流作用使得进入换热器的气流均匀,以最大程度上消除实际运行与设计条件的偏差,使得换热器能够实现当初的设计能力。具体操作为:在换热器的入口处布置几排兼起导流和传热作用的纵向鳍片管,而在其他位置仍然按照传热的需要布置其他类型的传热管件。纵向鳍片管的鳍片共有2片,通过焊接等手段沿管件的轴向对称分布在管件外面,并贯穿整个管件长度。该鳍片管的特点是鳍片高度比较高,除了增加传热面积外,更主要是起到导流的作用。在每个位置上,鳍片管的鳍片角度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根据整个流场的特性,按照流场均匀化合理安排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换热器上集成了导流板,使得换热器自身具有对气流进行调整的能力,可以对进入换热器的气流进行精细的梳理,使得进入换热器的气流相对均匀,具有很强的流场适应能力,杜绝由于气流偏流而出现换热效果不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的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成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的图中有:壳体1、传热管件2、导流鳍片管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常规的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常规的管式换热器是由壳体1加上许多型式相同的传热管件2组成。壳体1作为气流的通道,传热管件2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对流传热元件。当该换热器布置在图1所示的一个90度拐弯的后面时,由于设备对气流没有引导能力,所以气流在经过这个急拐弯后严重偏流,在换热器的上半部分有大量漩涡死区存在,绝大部分气流从设备下部通过。这样,就导致设备上部的传热管件2几乎不参加换热,参与传热的只有下半部的传热管件2。如此,换热器上下两个部分的出力大小不同,严重时甚至上半部分完全不能工作,换热器整体上就达不到当初的设计效果。
图2的实施例表示的是相同条件下的“集成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集成导流板的管式换热器”是由壳体1、布置在气流入口的导流鳍片管3和其他位置上的传热管件2组成。相比常规的管式换热器,在该换热器的入口处布置了若干排纵向导流鳍片管3,替换掉了该位置上的传热管件2。导流鳍片管3的作用不止是作为对流传热元件,更主要的是起导流作用。它的鳍片高度比较高,鳍片沿管件的轴向对称分布在管件外面,并贯穿整个管件长度。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导流鳍片管3的鳍片角度也不是上下一致的,而是根据整个流场的特性,采用计算机流场模拟方法,按照气流均匀化合理安排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75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