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套管铜丝埋置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8291.9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3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袁斯明;姜会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N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000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铜丝 埋置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治疗血管瘤的双套管铜丝埋置器,属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在治疗血管瘤,通常将铜丝穿过平针或三棱针的针眼,再将平针或三棱针穿刺患者血管瘤部位,并将铜丝留置于瘤体内且相互接触,使各种窦隙均在铜丝作用之下,不遗漏,治疗较彻底。铜丝表面带有正电荷,改变了正常血窦和血管内的负电位,使血细胞、纤维蛋白粘于管壁而释放出引起血液凝固的各种因子,将血中的有形成分凝集于铜丝周围,形成血凝块,自行栓塞血管瘤的腔隙;同时诱发血管内膜炎,血管壁呈玻璃样变,血管纤维化结构逐渐消失,达到治疗目的。
上述使用的平针或三棱针对较小的血管瘤还能适用,而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则不太适用,且上述穿刺针使用不便,穿刺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结构简单实用,操作灵活方便的双套管铜丝埋置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套管铜丝埋置器,其特征是它由外管和内芯杆组成,外管为长细空心管,其前端为尖头,内芯杆为长细实芯杆,其直径小于外管的内径,便于内芯杆穿装在外管内后抽动自如,内芯杆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其前端设有针眼或勾线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所述的外管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
所述外管的外壁后部设有与人拇指形状相吻合的压板。
所述的外管及置于其管中的内芯杆为弯曲的,具有一定的弧度。
所述的外管与内芯杆的弯曲弧度为12-15°。
所述的外管的后端连接把手,把手的长度为5-8cm,外管的长度为12-27cm。
所述的内芯杆的长度为10-30cm。
本实用新型长度较长,可生产成系列产品,适用任何大小的血管瘤治疗,由于管体有一定弯度,易于操作,方便、灵活,还可用于引入双铜丝,使治疗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芯杆前端设勾线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1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外管1和内芯杆2组成,外管1为一长细管,其前端为尖头,用于穿刺。外管1的靠后部管体外壁上设有与人手拇指大小形状相吻合的压板3,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用拇指压住压板3,便于发力操作外管1穿刺血管瘤。外管1的后端连有把手4,把手4的长度在5-8cm。外管1的长度在12-27cm,其与把手4可生产成大中小三种型号,小号外管1的长度为12cm,中号外管1的为20cm,大号外管1长度为27cm,把手4则根据需要选择合适长度。的外管1的外壁上还可以刻上刻度线,这样使用者可以在穿刺血管瘤时清楚地知道外管1刺入血瘤体内的长度,防止发生穿过的清况。内芯杆2为一细长的实心杆,其长度超过外管1的长度,且其直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这样便于内芯杆2在外管1内来回抽动。内芯杆2的长度依型号和规格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30cm。内芯杆2的前端设有针眼或勾线口(如图2所示),针眼用于穿装铜丝,设置成勾线口则是用于勾拉铜丝,但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将铜丝从外管1的一端拉出到另一端。外管1与内芯杆2都呈弯曲状,其弧度为12-15°,这样便于其从血管瘤中穿出后进行穿铜丝操作。为了便于操作,可将内芯杆2的后端弯曲成环形,这样便于拉动内芯杆2。
操作时,将外管1穿过需处理的血管瘤,然后在内芯杆2前端的针眼或勾线口中装上铜丝,拉动内芯杆2,使其带动铜线从外管1中穿过,然后取下内芯杆2,并将外管1从血管瘤中抽出,铜丝即置留于血管瘤中,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如需要置留两根铜丝,可使用前端设置勾线口的内芯杆2,将铜丝从中部勾在勾线口中,拉出内芯杆2,取下内芯杆2,此时的铜丝则为两根置留于血管瘤中。
本实用新型为系列产品,生产成不同大小长度的各种型号,以便对不同血管瘤的不同需要。其采用的材料也为医疗器械常用的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82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