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悬架中的上控制臂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38366.3 | 申请日: | 200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85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王玮;陈东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悬架 中的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结构,更具体地说是汽车悬架结构中的上控制臂。
背景技术
现代公路车辆的悬架系统通常包括一些形式的储能介质例如弹簧、控制弹簧运动的装置例如阻尼器,以及控制车轮运动动态的连接装置。这些部件之间相应的组合所构造成的悬架系统将客室与由于路面的不规则引起的车轮干扰隔离开来,允许车轮以可控方式上提并越过公路不规则处。
上控制臂在悬架系统的连接装置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上控制臂作为车身的连接和导向机件,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承受着各种复杂的作用力,因此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抵抗施加在其上的实际负荷;另一方面,在越来越追求优化设计的前提下,要求上控制臂的重量应尽可能的小,以降低整个悬架系统的重量和减少自身的负荷。而已有技术中,对于上控制臂在为保证其强度和减小自身重量的要求上顾此失彼,即保证了强度,却加大了重量、增加了体积,提高了自身的负荷,并要求有更大的安装空间;反之降低了重量同时也降低了强度,使行驶安全得不到保证。
上控制臂在冲压方面,不乏一些重量轻便且具有有效结构性能特性的悬架,但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使得一些上控制臂虽然具有一定的刚度但强度不够;在锻制的上控制臂中,虽然强度能保证了,但往往重量过大且刚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保证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同时有效减轻构件重量的汽车悬架中的上控制臂。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汽车悬架中的上控制臂,其结构特点是呈马蹄形设置左右两悬臂,在所述悬臂的两侧部对称设置减重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悬臂两侧部减重凹槽的设置形成具有“工”字梁形式的悬臂结构。
在其整体不同的面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所述上控制臂为铝材锻造件。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在悬臂侧部设置减重凹槽,既可减轻重量,又能保证强度。
2、本实用新型“工”字梁结构配合于马蹄形设置的左右悬臂结构,能更进一步提高强度,并保证刚度。
3、本实用新型在不同平面之间采用圆弧过渡,避免面与面之间的直角棱边,大大消除了应力集中,使应力更加合理地均匀分布。
4、本实用新型采用铝材锻造件,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构件的力学性能,增强了构件强度,获得更加优越的强度重量比和刚度重量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悬臂横断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悬臂、2减重凹槽、3球铰孔、4衬套孔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呈马蹄形设置左右两悬臂1,控制臂是通过两个衬套孔4和一个球铰孔3分别与车架(或车身)和轮胎转向节连接,以传递车架(或车身)与轮胎之间的力和力矩。
本实施例中,在悬臂1的两侧部对称设置减重凹槽2,形成具有如图3所示的“工”字梁形式的悬臂结构。
具体实施中,上控制臂为铝材锻造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83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洗衣机节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控水帘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