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8466.6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7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桂梅;韩丽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41/06 | 分类号: | B24B4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 轧辊 磨床 静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传动领域,具体的说是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
背景技术
在液压传动领域,静压支承通常以压力油液或压缩空气作能源,目前,静压支承技术主要应用于轴承、导轨和丝杠的机械结构中,即静压轴承、静压导轨和静压丝杠,它们都是依靠外部的一个液压系统,把具有一定压力的油液引进摩擦面之间,从而形成油膜,并将摩擦面分开,称之为稀油静压支承技术。
在冶金领域,需要使用数控轧辊磨床来磨削炉卷轧机工作辊,炉卷轧机工作辊与数控轧辊磨床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在磨床的头座和尾座侧各放置一个托架3(共2个托架3),托架3的下端和侧端各放置一个托瓦1(共4个托瓦1),炉卷轧机工作辊2放在托架3上旋转。目前,国际国内数控轧辊磨床支撑托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托瓦直接支承工作辊辊颈的数控轧辊磨床,另一种是辊颈托瓦使用稀油静压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托瓦直接支承工作辊辊颈的数控轧辊磨床,工作辊直接在托瓦上干磨,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由于工作辊直接在托瓦上干磨,摩擦温度较高,会经常烧瓦(在气温高的时候,情况更频繁),需花很多时间刮瓦,一是对托瓦的损耗较大(一般托瓦平均每月需更换2件,在夏季,每月需更换4件),二是影响了磨床的正常磨削时间;②在磨削时,需要大量润滑油润滑轧辊和托瓦的接触部位,造成浪费;③干磨时,床头箱主轴传动机构(如皮带、齿轮传动等)易疲劳,缩短了使用寿命;④由于轧辊在托瓦上转动时,摩擦力很大,床头箱主轴电机启动电流较大,缩短电机和变频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拨抓承载力很大,易造成拨抓断裂。
另一种轧辊磨床采用稀油静压托架支撑工作辊,使用的油品为机床导轨油,是一种不挥发的油状润滑剂,呈液体状态,又可称为稀油。采用辊颈托瓦稀油静压支承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需要在托瓦的底部和上表面各钻一个油孔,如图2所示,托瓦1上表面开有油孔4,底部开有油孔5,油孔4和油孔5在托瓦内部打通。稀油静压系统管路连接如图3所示,液压泵8将稀油从油箱6中吸入油管,形成一定压力的稀油,稀油压力范围为40Bar~70Bar,具有一定压力的稀油通过分配器22分成两路,再通过两个分配器23、24经过节流阀14、15、16、17分别流到床头侧和床尾侧下托瓦和侧托瓦,从各个托瓦底部的油孔5进入,再从各个托瓦顶部的油孔4流出,当工作辊旋转时,油会在托瓦与工作辊辊颈间形成流动的油膜,最终回油通过回油管路25、26流入油箱6,油可进行循环使用。在液压泵8前接有一级过滤网7,在液压泵8后接有一个二级过滤网10,用于对稀油进行过滤。在液压泵8后接有压力表9和溢流阀12,压力表9用于显示油压,溢流阀12用于稳定系统压力,过滤器10后接有单向阀11,防止油回流。单向阀11后接有压力继电器13,用于系统压力不正常时报警。节流阀14、15、16、17用于调整各托瓦与辊颈间的油膜压力,压力分别通过压力表18、19、20、21显示。
稀油静压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①托瓦与辊颈接触面积较小,在两接触面间不易形成油膜,油液常常从托瓦处渗出,无法形成静压支承,导致轧辊无法旋转;②磨削轧辊时,冷却水会喷到托瓦上,水流入循环利用的稀油,会污染油和引起油乳化,含有灰尘和其他脏物的乳化液可引起液压油变质、劣化、生成油泥和沉淀物,阻滞管道和阀门,降低油的润滑性;③稀油静压系统对于油的清洁度要求很高,从轧机上拆下的工作辊辊颈很脏,油被污染后,通过过滤器过滤,会堵塞过滤器孔使供油不足,产生气蚀,发生振动和噪声,还会影响托瓦与辊颈间动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滑动部位产生磨损,造成托瓦与辊颈的摩擦增大,使托瓦易研,需经常刮瓦和换油;④稀油静压系统需配有一套专门供油系统,供油系统管路复杂,耗资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减少托瓦磨损、减小电机的负载,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的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包括工作辊、床头侧侧托瓦、床头侧下托瓦、床尾侧侧托瓦、床尾侧下托瓦、电动润滑泵、油箱、干油分配器,各托瓦底部和上表面各设有一个油孔,托瓦底部油孔与上表面油孔连通,各托瓦上表面与工作辊辊颈接触,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入管路与油箱连接,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出管路通过干油分配器连接到各托瓦底部油孔,干油被电动润滑泵输送到各托瓦,并从各托瓦上表面油孔流出,在各托瓦与工作辊辊颈的接触面上形成干油油膜,干油油膜压力为15MPa~30Mpa。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84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