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强热型空调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9412.1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96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牛斌;陶向红;祝君贵;方立勇;张开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9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热型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空调器。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器的实际使用存在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在不同地区,温度、湿度差别很大,气候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西南等地区夏季温度并不太高,而冬季温度则较低,且湿度较大。当地28m2房间夏季使用时需要一台2HP空调,而冬季使用时就需要一台小5HP空调,即大于4HP,接近5HP。但目前常规的2HP定频空调器,其系统热泵制热量仅仅是制冷量的1.1倍左右。显然,如果使用2HP空调满足了当地的夏季使用,就满足不了冬季使用;反之,使用5HP空调满足了冬季使用,则夏季使用造成较大的浪费。
2、空调器在制热过程中,其室外侧很容易结霜,造成空调频繁除霜,目前使用的空调器其除霜过程如图1所示,进入除霜程序之后按如下流程工作:
在满足除霜条件后,进入除霜程序,关闭室外轴流风扇机和压缩机、室内贯流风扇吹完余热后延时关闭,四通换向阀延时关闭,然后压缩机开启,进入制冷循环,开始除霜;满足除霜退出条件,除霜结束后,压缩机关,室外轴流风扇开,除霜结束,四通换向阀延时后开启,随后,压缩机重新开启,恢复正常制热状态。
在这一除霜过程中,室内贯流风扇停止运行,制热工作完全停止。由于除霜效果直接影响到制热效果,为此,延长除霜运行的时间以及加大除霜运行的频度都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这必然由于制热时间的不充分而影响到制热效果。国标强制规定:“除霜时间不得超过运行时间的20%”,但对于湿度较大的地区,会因为除霜不彻底造成恶性循环,制热效果一次比一次差。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由于制热的不连续性,环境温度波动范围大,给使用者带来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强热型空调器,为适于西南地区气候特点,同时满足小制冷量、大制热量的需求,并且能够缓解除霜时间与制热效果之间矛盾。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强热型空调器,在其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由室外机换热器、室外轴流风扇、压缩机以及配套设置的系统部件构成的室外机,由室内机换热器和室内贯流风扇构成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在所述室内机中设置大功率辅助电热器件,所述大功率辅助电热器件的电热功率是系统额定制冷量的0.9至1.4倍,所述大功率器件为一组或可独立控制的多组。
本实用新型强热型空调器的除霜方法是室内贯流风扇设置为高、中、低三档转速,除霜时,保持室内贯流风扇低速档运行,开启大功率辅助电加热器,循环系统处于制冷工况。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系统设置中的大功率辅助电热器件可以使系统的制热量达到制冷量的两倍以上,很好地满足了小制冷量和大制热量的系统设置要求,尤其适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西南地区。
2、本实用新型在除霜过程中,以辅助电加热和室内贯流风扇的连续运行保持供热,大大减小了除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的波动,使用户不会感到明显的除霜过程。同时,由于辅助电加热和室内贯流风扇的连续运行,提高了压缩机吸气温度和室外机换热器的冷凝温度,使除霜时间更短、除霜更干净、彻底。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大功率器件设置为可独立控制的多组,并且各组依次投入工作,一方面可以击小对电网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更有利于减小温度波动范围,提高舒适性,同时由于温度波动范围的减小也相对节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除霜工作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制热过程中电加热的控制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除霜工作流程图。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的循环系统按常规的定频空调器的结构形式进行设置,由室外机换热器、室外轴流风扇、压缩机以及配套设置的系统部件构成室外机,由室内机换热器和室内贯流风扇构成室内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94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电脑接口控制器
- 下一篇:智能型流量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