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9548.2 | 申请日: | 2007-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59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昆隆;王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昆隆;王昱 |
主分类号: | B62B1/20 | 分类号: | B62B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书本 便携式 手推车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式手推车领域,尤其是能放在手提包或书包中的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
二,背景技术
现有手推车的不足处有:
1、现有手推车最突出的问题是折叠后体积仍大,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是由于大多数使用者出行是单程带物,不愿携带体积较大的空车出行;
2、手推车是供拖曳或推动行李用,拉杆长度最好能符合不同使用者的身高、手长及习惯要求,现有一般手推车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3、现有缩入式管材手推车,有结构、承重和成本的矛盾;现有管材外折式手推车受结构限制再缩小困难;
4、一般可拉出的缩入式拉杆,其长度调整的卡制机构皆为内藏式,其装设及固定皆不容易,且会有任意位移的现象影响定位;3节以上的多节拉杆仅有缩入式,多节拉杆的承重对杆材质、厚度及卡制机构与成本的矛盾更突出;
如何轻便、省力携带物品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学生,当前解决小学生肩负沉重的书包方法是父母接送或用带有手推车的书包,但这种手推车书包使用和教室存放不方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
三、实用新型内容
手推车是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携带方便,适合男女老少使用的手推车,使其成为一种出行暂无物品运时也乐意放在手提包里携带着备用;让小学生多一种选择;操作容易,要用时只需要转动承重板和拉直拉杆,就能将其展开成运物品,以克服现有手推车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不工作时的包装状态、使用的材料和结构均不同于现有手推车。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机构的全折叠和使用片材零件;引入重力块和采用螺旋状多节拉杆结构,将手推车的包装状态达到书本大小可放在手提包或书包中。
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有承重和拉杆两部分:承重部分由轮子、轮架、方环、承重板和勾组成;拉杆部件由多节拉杆、重力块、铰链和拉杆固定板组成;其中:拉杆是多节结构;承重板能绕方环翻转与拉杆固定板能水平转动;其特征是:片材制作零件,各部分均可折叠;两个轮子和轮架反方向折叠;承重板设有凹槽;多节拉杆节间是铰链连接;重力块在拉杆槽中可滑动;多节拉杆在包装状态时呈螺旋状;拉杆固定板绕转轴水平转动;不用时整车是书本形;工作时:承重板凹槽压住轮架端部使轮子垂直承重;水平转动拉杆固定板;手提拉杆最上节时重力块落入下节拉杆槽中,成一直杆并自动定位、锁紧;不用时:松开勾并翻转承重板,两个轮子绕方环反方向旋转90度与承重板平行;手提承重部件让拉杆最上节朝下,时重力块脱离,多节拉杆成螺旋形,可盘在承重部件外。
本实用新型区别现有技术在于:用板材制作,由一个多节可折叠的拉杆部件和一个轮子与轮架都可折叠和可转动的承重部件构成,引入方环和承重板结构,两个轮子相对折叠,拉杆是多节,多节拉杆的整合与分离靠重力块完成;工作载重时,两个轮架和轮子互相平行,承重板凹槽处垂直压住轮架端部承重,多节拉杆连成一字形,是手推车可运物;不用时,两个轮子和轮架与承重板平行,拉杆与承重板平行,多节拉杆成螺旋形,整车呈书本形可放在手提包或书包中;
本实用新型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的效果:
1、采用了螺旋形多节拉杆和全折叠结构,包装状态呈书本形,从根本上克服了空车携带不方便的缺点;
2、采用片材零件,为先进工艺提供了条件,生产成本低、易推广,也为选用工程塑料、钢、铝合金或不锈钢等材料提供可能;
3、片材螺旋形拉杆为多节拉杆提供了新的结构形式,也解决了多节拉杆承重与成本的矛盾;
4、多节拉杆可任意长,以能适应不同身高人的需要;
5、采用承重板凹槽定位轮架,防止了车轮摇晃的缺陷;
6、手推车放在手提包或书包中携带是现有手推车无法替代的,将改变现代人出行携带物品的内容;
7、解决了人们短距离运物难题,让小学生运书包多了一种选择,更是出差或旅游理想的备用运物工具。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书本形便携式手推车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包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承重板与拉杆固定板转动定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拉杆定位、锁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昆隆;王昱,未经王昆隆;王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95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片状反射隔热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耐高温涂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