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连发多功能防暴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0349.3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9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陆宝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宝兴 |
主分类号: | F41C3/14 | 分类号: | F41C3/14;F41C9/00;F41A9/27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14500江苏省靖江市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发 多功能 防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安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三连发的多功能防暴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暴力犯罪所使用的犯罪工具已越来越先进,杀伤力也越大。面对这样的犯罪,一般的保安器械如电警棍往往不能即时地应对突发事件,有些场合也不能直接运用军用枪械来对付,军用枪械可能会伤及无辜群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种防暴枪能够较好地处理暴力事件,并在警用保安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但目前这种防暴枪在使用时,只能射出单发弹头,而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诸如灭火弹、礼花弹、防暴弹、催泪弹等不同弹头的发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防暴枪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三连发多功能防暴枪,能够实现三连发以及多功能不同弹头的发射。
本实用新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电击发生电路、枪壳体、功能开关以及扳机,在枪壳体的前端设有旋接壳体对接座,旋接壳体对接座上设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下端设有负极电击头,负极电击头与负极触点相连接,旋接壳体对接座与枪壳体前端螺纹联接,枪壳体上部紧固联接一基座,基座前端设有凹槽和正极电击头,正极电击头与旋接壳体对接座上的正极触点相连接;旋接壳体对接座上可装卸配合安装旋接壳体,旋接壳体由三圆筒体互为120°整体成型,每个圆筒体一端设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另一端开口,外周设有定位块,开口端设有内螺纹,旋接壳体中间设有安装孔,旋接壳体通过安装孔套入旋接壳体对接座下端的负极电击头,外周的定位块与基座前端的凹槽配合定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述结构,由于实现了三连发以及多功能不同弹头的发射,能够有效地防范治安事件,提高了治安管理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所示为旋接壳体图1位置时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图2、图3可知,该种三连发多功能防暴枪,包括电击发生电路、枪壳体、功能开关以及扳机,在枪壳体的前端设有旋接壳体对接座1,旋接壳体对接座1上设有正极触点2和负极触点3,下端设有负极电击头4,负极电击头4与负极触点3相连接,旋接壳体对接座1与枪壳体前端螺纹联接,枪壳体上部紧固联接一基座5,基座5前端设有凹槽6和正极电击头7,正极电击头7与旋接壳体对接座1上的正极触点2相连接;旋接壳体对接座1上可装卸配合安装旋接壳体8,旋接壳体8由三圆筒体互为120°整体成型,每个圆筒体一端设有正极触点9和负极触点10,另一端开口,外周设有定位块11,开口端设有内螺纹12,旋接壳体8中间设有安装孔13,旋接壳体8通过安装孔13套入旋接壳体对接座1下端的负极电击头4,外周的定位块11与基座5前端的凹槽6配合定位。所述的基座5上可以设有红外光瞄准器14,红外光瞄准器14可以紧固联接在基座5上,也可以与基座5通过凹凸槽快捷式装卸配合安装。
用灭火弹作为实施例说明,在使用三连发灭火弹时,先将三发灭火弹分别通过旋接壳体8圆筒体开口端的内螺纹旋转装入旋接壳体8内,用红外光瞄准器14的红外光瞄准目标,扣住扳机,此时由电击发生电路产生的高压脉冲电流,正极通过旋接壳体对接座1上的正极触点2、旋接壳体8圆筒体一端的正极触点9,负极通过旋接壳体对接座1上的负极触点3、旋接壳体8圆筒体一端的负极触点10,在灭火弹的底火部位发出高压脉冲电流火花,点燃了灭火弹内的催发火药,瞬间产生的强气流推动灭火弹中的灭火材料扑向火源,完成了第一发灭火弹的灭火工序;如需要,可以旋转旋接壳体8,用同样的方法,发射第二、第三发灭火弹。与前述发射操作方法相同的还有礼花弹、防暴弹、催泪弹、染色弹等等;当需要使用电击器时,卸下旋接壳体8,扣住扳机,此时由电击发生电路产生的高压脉冲电流立即在枪体的正极电击头7和负极电击头4之间放射出高压脉冲电火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宝兴,未经陆宝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