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浮法蓝藻打捞船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0542.7 | 申请日: | 200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1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建东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92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浮法 蓝藻 打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浮法蓝藻打捞船,具体地说是在湖泊等水域受到污染而蓝藻爆发的情况下,能在水体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散布到0.5-1m水深中形成由密集气泡组成的一张“网”,有效的将水体中的蓝藻分离打捞并脱水成泥饼。
背景技术
目前,蓝藻打捞船为人工打捞,无法有效将水体中的蓝藻分离出来,只能将被风浪打到岸边,含水量较高的蓝藻连水一起滔入船舱运走。该种打捞方式,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高,而工作效率低,且无法在湖泊中间蓝藻密集生长区打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气浮法蓝藻打捞船,能在湖泊等水域受到污染而蓝藻爆发的情况下,有效的将水体中的蓝藻分离打捞并脱水成泥饼;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打捞船主体设置为双体船体结构,特征是溶气水泵、底阀依次通过管道与溶气罐连接,溶气罐连接溶气释放器,溶气释放器装在气水混合器的进口,气水混合器后面装有稳流装置,稳流装置后面为蓝藻浮上区;船体后部设置蓝藻收集槽,浮藻刮机与蓝藻收集槽连接,蓝藻输送泵设置在蓝藻收集槽底部,并与脱水机连接;蓝藻输送带连接在脱水机的出渣口。
所述的溶气罐上分别连接空压机、溶气罐压力表、水泵压力表。
所述的双体船体分别设置驾驶室、动力舱、发电舱。
所述的溶气释放器采用在消能管两端分别设置压力溶气水管及喷管,消能挡块设置在喷管内。
所述的气水混合器采用在混合管两端分别设置导流罩及扩散管,导流罩、混合管、扩散管连成一体。
所述的稳流装置采用在壳体上分别设置稳流栅及连接斜隔板,并在稳流栅与斜隔板之间形成稳流区。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能在湖泊等水域受到污染蓝藻爆发的情况下,有效的将水体中的蓝藻分离打捞并脱水成泥饼;它可以行驶至蓝藻较多的地方实施打捞作业,比较灵活,而船体之间又形成了浮上区,由船体隔离了外部水涌、风浪对浮渣层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打捞船的工作效率和减轻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溶气释放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水混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稳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溶气释放器1、气水混合器2、稳流装置3、空压机4、溶气罐5、溶气罐压力表6、水泵压力表7、溶气水泵8、底阀9、蓝藻输送带10、脱水机11,浮藻刮机12、蓝藻输送泵13、驾驶室14、双体船体15、蓝藻上浮区16、动力舱17、蓝藻浮渣收集槽18及发电舱19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溶气释放器1装在水下0.5至1米的位置对准气水混合器2的进口。所述的溶气释放器1由压力溶气水管20、消能管21、消能挡块22及喷管23等四个部件组成。在消能管21两端分别设置压力溶气水管20及喷管23,消能挡块22设置在喷管23内。所述的气水混合器2由导流罩24、混合管25、扩散管26三部分组成,在混合管25两端分别设置导流罩24及扩散管26,导流罩24、混合管25、扩散管26连成一体。气水混合器2后面装有稳流装置3。稳流装置3由壳体27、稳流栅28、稳流区29及斜隔板30等组成,在壳体27上分别设置稳流栅28及连接斜隔板30,并在稳流栅28与斜隔板30之间形成稳流区29。溶气罐5安装在船体上面,在溶气罐5上连接空压机4,并通过管道与溶气释放器1连接;溶气罐压力表6连接在溶气罐5上,水泵压力表7、溶气水泵8、底阀9依次通过管道与溶气罐5连接。由空压机4、溶气罐5、溶气罐压力表6、水泵压力表7、溶气水泵8、底阀9组成了一个压力溶气系统装在打捞船的船体上面。蓝藻浮渣收集槽18连接浮藻刮机12,浮藻刮机12为外购链条式刮渣。蓝藻输送泵13通过管道与脱水机11连接,脱水机11为外购带式压滤机。蓝藻输送带10连接在脱水机11的出渣口。由蓝藻输送带10、脱水机11、浮藻刮机12、蓝藻浮渣收集槽18及蓝藻输送泵13组成了蓝藻收集及脱水系统。打捞船主体设置为双体船体15结构,在双体船体15内分别设置驾驶室14、动力舱17及发电舱19。由驾驶室14、动力舱17、双体船体15、发电舱19共同组成了打捞船的主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建东,未经胡建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5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敏头及热敏头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压电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