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ARM芯片控制LED显示屏的U盘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0589.3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8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鲍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海军 |
主分类号: | G09G3/14 | 分类号: | G09G3/14;G09G3/32;G09G5/00;G09F9/33;G11C7/16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3001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arm 芯片 控制 led 显示屏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ARM芯片控制的LED显示屏,具体涉及ARM芯片控制LED显示屏的U盘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LED显示屏控制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同步控制系统,另一类异步控制系统,在异步控制系统里有一种用ARM芯片控制的,ARM芯片控制的这一类里,屏幕信息内容更换上一般采用串口、网口通讯方式或遥控器遥控控制方式,如果用串口、网口通讯方式,即使是很小的屏也要跟台电脑,整体费用高而且不方便,如果使用遥控器,因为一般LED显示屏都是放在公共场所的,遥控器易丢而且遥控器的红外线易受干扰,在很多场合不方便,而且需更换内容时要现场编排,这些缺点影响到LED显示屏使用的普及,目前U盘这种电子信息存储媒介已逐步普及,使用U盘作为LED显示屏信息内容的传递媒介,将会给LED显示屏特别是小型LED显示屏带来一次更深入的普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RM系统控制LED显示屏的U盘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原有接口如串口、网口或遥控接口的基础上增加U盘接口,将计算机上相关文件考到U盘,然后将U盘插到LED显示屏的U盘接口上,控制系统就能够识别该文件,并对文件进行自动处理后送出显示,使LED显示屏与计算机的信息交流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控制系统由U盘插口、接口电路、ARM电路、输出电路、LED显示电路组成,U盘插口连接在接口电路上,接口电路连接ARM电路,ARM电路通过输出电路连接LED显示电路。
当有U盘插到U盘插口上时,ARM芯片查找U盘内的相关信息文件,找到了就判断是图型文件还是文本文件,如果是图型文件,直接读入缓存区,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将文字和符号信息转换成点阵信息存储到缓存区,完成信息交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借用其它与LED屏幕无关的电脑输入显示信息到U盘上,通过U盘将相关文件读入LED显示屏,每一个屏幕不必专门配备电脑,同时可省掉通讯布线的麻烦,使得LED显示屏能够适合更多的场合;②随着ARM芯片的逐步普及,其体积小、性能高、价位低等优点是普通单片机无法比拟的,用ARM芯片作为微处理系统将带来更好的效果,将使LED显示屏的U盘控制系统普及得更深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流程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图。
图中:1、U盘插口,2、接口电路,3、ARM电路,4、输出电路,5、LED显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U盘插口1、接口电路2、ARM电路3、输出电路4和LED显示电路5组成,U盘插口(1)连接在接口电路2上,接口电路2与ARM电路3连接,ARM电路3通过输出电路4连接LED显示电路5。
如图2所示,U盘插口J1的2、3引脚连接到接口芯片UU1的第10、11脚上,U盘插口J1的1脚连接地,U盘插口的4脚接电源,接口芯片UU1的D0-D7数据总线连接到ARM芯片的第P0.7-P0.15数剧总线,ARM芯片的P0.0-P0.7通过控制总线连接接口芯片UU1的第1、3、4、8、27脚,ARM芯片通过输出电路中的U4、U5、U6输出到显示电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拥有U盘读写接口的LED显示屏,如果要显示文字信息,需在计算机上将文件保存成*.TXT纯文本格式文件,考到U盘的LED文件夹下,如果是图片文件需将其保存成*.DAT文件,考到U盘的LED文件夹下,如果是动画文件,需将其保存成*.DH文件,也考到U盘的LED文件夹下;打开显示屏电源,将U插到显示屏的U盘插口上,显示屏的ARM电路将自动分析U盘内容,如果是文本信息,系统处理后将会被长期保存到屏内的存储器上,U盘拔出也可运行,如果是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文件,则需要将U盘插在屏上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U盘包括具有U盘功能的其它电子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海军,未经鲍海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05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