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1773.X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08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军;芮孟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40 | 分类号: | B60L15/40;B61C17/1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林倩 |
地址: | 21301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车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列车的牵引吨位,作为牵引动力的内燃机车,越来越多的采用双机重联,乃至多机重联的牵引结构。通常为了充分发挥机车的黏着牵引力,重联机车都被控制在同等牵引力下运行。
当重联机车组进入长隧道时,作为第一位牵引机车,其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气和用于散热的必要的冷却空气;但作为后面的牵引机车,其工作条件将大大下降;既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又得不到散热用的冷空气,因为用于冷却的空气,其大部分属于第一位机车柴油机排出的废气和散热过后的空气,恶化了后面的牵引机车工作条件,严重时导致其工作故障。
另外,在机车方面,柴油机主发电机组从最低转速到最高转速区间必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振点,其次,辅助发电机、励磁机以及冷却风扇等,在工作区间都存在共振点。
机车在某特定工况下牵引,一旦处于或者接近某一共振频率,则必然导致机车振动加剧,长时间运行就可能造成部件损坏,运行失效,造成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控制重联机车中的各机车在不同的牵引力下运行、避免机组共振的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包括:设于第一机车中的第一智能控制器和与第一机车发动机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的第一机车控制柜,以及设于第二机车内的与第二机车发动机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的第二机车控制柜;第一智能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一机车控制线与第一机车控制柜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第一智能控制器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二机车控制线与第二机车控制柜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于第三机车内的第三机车控制柜;第三机车控制柜的电源输出控制端与第三机车发动机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第一智能控制器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三机车控制线与第三机车控制柜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单元、与中央处理单元相连的控制键盘和与中央处理单元相连的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乘务员通过第一机车的第一智能控制器,经第一位机车控制线对第一机车控制柜实施控制,使第一机车发动机在第一智能控制器的指令下工作;同时乘务员通过第一智能控制器经第二机车控制线对第二机车的第二机车控制柜实施控制,使第二机车发动机在第一智能控制器的指令下工作;以实现重联机车采用不同功率进行牵引,从而可避免机组共振。
附图说明
图1为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内燃机车重联控制器,包括:设于第一机车1中的第一智能控制器1-1和与第一机车发动机1-5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的第一机车控制柜1-4,以及设于第二机车2内的与第二机车发动机2-5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的第二机车控制柜2-4;第一智能控制器1-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一机车控制线1-2与第一机车控制柜1-4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第一智能控制器1-1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二机车控制线2-3与第二机车控制柜2-4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1-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与中央处理单元相连的控制键盘和与中央处理单元相连的显示屏。
使用时,乘务员通过第一机车的第一智能控制器1-1,经第一位机车控制线1-2对第一机车控制柜1-4实施控制,使第一机车发动机1-5在第一智能控制器1-1的指令下工作;同时乘务员通过第一智能控制器1-1经第二机车控制线2-3对第二机车的第二机车控制柜2-4实施控制,使第二机车发动机2-5在1的指令下工作;以实现重联机车采用不同功率进行牵引,从而可避免机组共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无线传输控制以及计算机网络传输控制的方式进行控制指令的传送。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设于第三机车内的第三机车控制柜;第三机车控制柜的电源输出控制端与第三机车发动机的电源输入控制端相连;第一智能控制器1-1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出端经第三机车控制线与第三机车控制柜的重联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17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