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宽带砂光机砂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2679.6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80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加俭;朱俭稼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三达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1/04 | 分类号: | B24B21/04;B24B2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砂光机砂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宽带砂光机砂架,尤其涉及宽带砂光机砂辊和张紧辊的结构形式,属于砂光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砂光机,根据砂架数目分为单砂架、双砂架、三砂架及四砂架砂光机等,其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砂架、机架、升降装置、送料机构。每一砂架由砂辊、张紧辊、电机、传动装置及砂带等组成,砂辊通过轴承座安装在机架上,张紧辊安装于支承梁上,经张紧支承装置与机架相连接,并可沿上下方向平行移动;两者之间套装有砂带,电机经传动装置驱动砂辊或张紧辊,带动砂带旋转以砂削工件(板材)。升降装置根据工件厚度要求调节机架高度,送料机构用于工件的输送。
现有的宽带砂光机砂架中,砂辊与张紧辊的组合方式有两种:一是砂辊及张紧辊均采用光辊式结构;二是砂辊采用螺旋槽辊式结构,而张紧辊采用光辊式结构。砂辊采用螺旋槽辊结构,目的是利用砂辊运转时螺旋槽中产生的空气气流冷却砂带,从而延长砂带的使用寿命。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第一种方式砂带散热效果差,砂带使用寿命短。第二种方式砂辊采用螺旋槽辊,受砂辊表面螺旋槽因素的影响,工件在被加工过程中处于非连续砂削状态,降低了砂削后工件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宽带砂光机砂架,用于对木质或非木质板材表面进行定厚砂光、抛光等加工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宽带砂光机砂架,包括砂辊、张紧辊、机架、传动装置、电机及砂带,其其特点是:所述砂辊采用光辊式结构,所述张紧辊采用螺旋槽辊式结构,即张紧辊辊筒表面加工有螺旋槽。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宽带砂光机砂架,所述张紧辊辊筒表面螺旋槽的深度为1mm至3m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宽带砂光机砂架,所述张紧辊辊筒表面螺旋槽的升角为30度至60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宽带砂光机砂架的砂辊采用光辊,张紧辊采用螺旋槽辊,不仅有效解决了砂带的散热问题,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工件板材砂削后的表面质量。广泛适用于木质或非木质板材表面的定厚砂光、抛光等加工处理,非常实用,应用前景看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1—砂辊,2—张紧辊,3—砂带,4—皮带轮,5—机架,6—支承梁,7—螺旋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宽带砂光机砂架,主要包括砂辊1、张紧辊2、砂带3、机架5、传动装置及电机,砂辊1采用光辊式结构,张紧辊2采用螺旋槽辊式结构,即在张紧辊2辊筒表面加工有适当深度及升角的螺旋槽7,螺旋槽深度的理想取值是1mm至3mm,螺旋槽升角的理想取值是30度至60度。砂辊1辊轴端部装有皮带轮4,在机架上安装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轴外伸在机架外并装有一只皮带轮,通过皮带将砂辊皮带轮4与驱动电机皮带轮相连。
砂辊1通过两端的轴承座安装于机架5上,张紧辊2经两端的轴承座安装于支承梁6上并通过张紧支承装置与机架5连接,在砂辊1和张紧辊2之间套置有砂带3,另设置有张紧压力调节装置,以调节砂带3的张紧力。驱动电机经传动装置驱动砂辊1,当然了,驱动电机也可经传动装置驱动张紧辊2,从而可带动砂带旋转进行砂削工件。
本实用新型宽带砂光机砂架砂辊1采用光辊形式,张紧辊2采用螺旋槽辊形式,在保证砂带3冷却效果的同时,不仅有效解决了砂带的散热问题,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工件砂削后的表面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独特、结构新颖,广泛适用于木质或非木质板材表面的定厚砂光、抛光等加工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显著,非常实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三达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三达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26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