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刨钢件T型槽后翻屑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3060.7 | 申请日: | 200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0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许蔚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13/00 | 分类号: | B23D13/00;B23D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601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刨钢件 型槽后翻屑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更具体地说是用于在刨床上加工钢材料,尤其是在龙门刨床上为大型钢件开全直通式T型槽的刀具。
技术背景
目前,在刨床上加工钢件T型槽,采用的是以硬质合金为材质的平头刀,也就是刀的正面为平面,随着刀头向前推进,不断在正面出屑。这种形式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因刀头体积大,难以对入直槽内,另一方面,在“T”长槽的加工中,不断增加的切屑堆积在刀头的正面,使刀头的推进越来越困难,甚至不能继续加工,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刀头损坏率,换刀频繁,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加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尺寸精度难以控制,外观难以保证质量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刨钢件T型槽后翻屑刀,使得在刀头向前推进时,能直接形成后翻屑,避免切屑在刀头正面的堆积,保证“T”形长槽的加工顺利,降低刀头损坏率,从而提高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并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刨钢件“T”型槽后翻屑刀由刀头、刀体和刀颈三部分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在所述刀头的正面,自刀刃所在一侧起,向刀头外侧面及刀头底面,按三角形削角,形成后翻屑斜面,三角形削角的顶点位于刀头外侧面和刀头底面的棱边上。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刀刃自上而下具有向后的刃倾角。
后翻屑斜面在其自刀刃至刀头外侧面的方向上为内凹的弧形面。
刀头底面在其自刀刃至刀头外侧面的方向上为向上倾斜的面。
在刀体与刀颈之间,以及在刀颈与刀头之间采用“R”型过渡连接。
刀头以W18Cr4V或W9Cr4V2为材质。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在刀头向前推进的同时,使切出的铁屑顺着刀头正面的后翻屑斜面向后翻屑,极大地减少了切屑阻力,并随着铁屑的后翻快速带走刀刃上的切屑温度,使加工不再受到“T”形槽长度的限制。
2、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刀头的损坏率,提高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并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向视图。
图3为图1的E向视图。
图4为图1的A向视图。
图5为图1的C向视图。
图中标号:1刀头、2刀体、3刀颈、4刀刃、5刀头外侧面、6刀头底面、7后翻屑斜面。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由刀头1、刀体2和刀颈3三部分构成。
图4所示,在刀体2与刀颈3之间,以及在刀颈3与刀头1之间采用“R”型过渡连接,可以有效增加切屑时的抗力。
图1、图3和图5所示,在刀头1的正面,自刀刃4所在一侧起,向刀头外侧面5及刀头底面6,按三角形削角,形成后翻屑斜面7,三角形削角的顶点8位于刀头外侧面5和刀头底面6的棱边上。
图2所示,刀刃4自上而下具有向后的刃倾角,该刃倾角大小根据被加工材质的不同进行调整,可以设置为15°或大约15°。
图3所示,后翻屑斜面7在其自刀刃4至刀头外侧面5的方向上为内凹的弧形面。
图4所示,刀头底面6在其自刀刃4至刀头外侧面5的方向上为向上倾斜的面。
具体实施中,刀头以W18Cr4V或W9Cr4V2为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0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