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球液位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3916.0 | 申请日: | 200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2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桥;黄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D9/00 | 分类号: | G07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球液位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位控制器,特别是一种具有检测结构的浮球液位控制器。
背景技术
浮球液位控制器是用于对容器内存液体液位进行实时监控的装置之一,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客观反映容器内液体库存情况。当容器内存液体液位发生变化时,浮球位置随之发生变化,取浮球位置变化为信号源指示液位。例如,容器内存液体液位到过达监界高度时则发生报警信号。由此可见,浮球液位控制器是容器仓储自动化管理装置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现有技术的浮球液位控制器中无检测结构,在容器空仓状况下,浮球失去浮的条件也就失去控制和报警作用,同时也无法判别其完好与否,只有从容器中拆下来通过人为改变浮球位置检测其功能。现有技术由于缺少模拟检测结构,给用户应用带来不便,不能全面满足工程配套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产品中无模拟检测结构,给用户应用带来不便的缺点,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模拟检测方便的浮球液位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出技术目标。
浮球液位控制器,它由磁性转换器、限位帽、手动检测杆、浮球、导向杆、浮动杆、信号输出线、显示器和盖板。所述盖板水平置放,其上端面连接磁性转换器,下端面垂直连接由浮动杆与浮球间隔固定连接构成的浮动组件,浮动杆上端穿过盖板与磁性转换器间隙配合。所述磁性转换器通过信号输出线与显示器联通。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手动检测杆设在浮动杆一侧并相互平行,手动检测杆穿过盖板并间隙配合,从盖板上端面伸出一段手动检测杆由限位帽轴向定位,垂挂在盖板下部的手动检测杆右侧间隔连接一组水平置放的导向杆,导向杆与浮球上下顶边预留等间距L,导向杆右端为开口环形圈套浮动杆。
上述结构中,手动检测杆侧面连接一组导向杆,导向杆与浮球上下顶边之间留有间距便于浮球相对上下移动。串连接的浮球数量与设计监控点数量相同,在不同液位时相应的浮球浮动,直接改变浮动杆与磁性转换器相配位置,其位置变化由磁性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经信号输出传到显示器量值显示即时液位。空仓时尽管浮球失去浮的条件,仍可通过卸掉限位帽取消对手动检测杆的轴向限制,提拉手动检测杆人为改变浮动组件的位置而检测其功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附加手动检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2、在原安装位置手动模拟检测,操作便捷;
3、手动模拟检测结果与实际浮动检测结果一致,能够真实反映浮球液位控制器的质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浮动杆与导向杆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图2所示的浮球液位控制器,它包括磁性转换器1、限位帽2、手动检测杆3、浮球4、导向杆5、浮动杆6、信号输出线7、显示器8和盖板9。本实用新型为立式结构,水平置放的盖板9上端面连接磁性转换器1,下端面垂直连接由浮动杆6与浮球4固定连接构成的浮动组件。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液位测控点,浮动杆6与两只浮球4间隔串连接,浮动杆6上端穿过盖板9与磁性转换器1间隙配合。磁性转换器1根据浮动杆6上端垂直位置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输出线7与显示器8联通量值显示即时液位。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浮动杆6左侧平行设有手动检测杆3,手动检测杆3的上端穿过盖板9并相互间隙配合,从盖板9上端伸出的部分手动检测杆3由限位帽2轴向定位,垂挂在盖板9下部的手动检测杆3右侧间隔连接一组水平置放的导向杆5,导向杆5与浮球4上下顶边预留等间距L,导向杆5右端为开口环形圈套浮动杆6。本实施例液位测控点25mm,导向杆5与浮球4上下顶边间距为25mm。空仓时,卸掉限位帽2作浮球液位控制器的手动检测。首先,提拉手动检测杆3牵动浮球4,使浮动杆6相对磁性转换器1的配合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位移数字信号,该信号经输出线7联通显示器即时显示数值。通过手动检测可方便地检测浮球液位控制器的完好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9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