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动角度夹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43955.0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8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舜天国际集团苏迈克斯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11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角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度夹,尤其是在建筑施工中用于将两物体以一定角度进行固定的活动夹具,属于建筑施工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角度夹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定位工具。据申请人了解,现有角度夹的主要结构通常是由两个一端相固接的直条块构成,两直条块之间成一固定的角度(如30°、45°或90°等)。使用时,当需要将两物体固接时,如固接桌腿和桌面板,先选择成90°的角度夹,将该角度夹的一直条块与桌面板贴平并固定,再将另一直条块与桌腿贴平并固定,这样即可对桌腿和桌面板紧靠一起并进行诸如胶接等类的固接操作。
由于现有角度夹是只成单一角度的固定式角度夹,而且角度值局限于常见的30°、45°或90°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携带多种角度的角度夹,十分不便,而且无法适应更多角度值的物体间的固接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活动角度夹,该角度夹只需一把即可适应多种角度值的物体间固接作业需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确定的角度值精度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角度夹包括一端通过枢轴相互铰接并相叠靠的两直条块,所述直条块上制有固定外接夹具的定位凹,改进之处是,所述两直条块之一与所述枢轴形成有轴向移动副,且在其铰接处一端的叠靠面上制有按相同圆心角在圆周内间隔均布的凹缺;另一直条块在对应的叠靠面上制有对应凹缺的凸起。
使用时,1)先将含移动副的一直条块沿其铰接处与另一直条块反向移动,使凹缺和凸起分开,调节两直条块之间的角度与所需固接物体间的角度一致,然后将该直条块沿其铰接处与另一直条块相向移动,使凹缺和凸起相嵌卡合;2)将两外接夹具分别固定在两直条块的定位凹上,再通过两外接夹具分别将两直条块与两需固接物体夹紧。这样,即可对两物体进行固接作业(如胶接、用钉子钉入物体联接或榫接等)。
当不使用时,可将两直条块的对应凹缺和凸起分开,使相叠的两直条块处于同一水平线内,便于存放和携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角度夹相比现有角度夹,因使两直条块的夹角度数可按数值更细化的圆心角度值方便地调整,从而不仅适应实际固接物体操作中两物体间夹角度数的更多、更细化的需要,而且大大方便角度夹的存放和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活动角度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图3中A-A向视图。
图5是图3中B-B向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角度夹在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活动角度夹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活动角度夹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两直条块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活动角度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相叠靠的两直条块一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是由塑料制成的长方体。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的各自一端分别制有相对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螺杆3穿装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将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的各自一端铰接在一起。在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上分制有固定外接夹具的第一定位凹4和第二定位凹14。第二直条块2通过其上的第二通孔与螺杆3套接并形成轴向的移动副。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的各自一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平面5和第二平面6。第一直条块1和第二直条块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分制有挂钩孔16。
螺杆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条块1的第一通孔内,另一端制有外螺纹并套接有带内螺纹的螺母15。
如图5所示,第一直条块1在其铰接处一端的叠靠面上制有按度数为15°的圆心角在圆周内均匀间隔分布的24个凹槽9;如图4所示,另一直条块(第二直条块2)在其铰接处一端的叠靠面上制有对应凹槽的24个凸条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舜天国际集团苏迈克斯工具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舜天国际集团苏迈克斯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9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