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果蔬清洗机的水位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8367.6 | 申请日: | 2007-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55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蔡位明;区毅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43/24 | 分类号: | A47J43/24;A23N12/0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洗 水位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果蔬清洗机,特别是一种果蔬清洗机的多段水位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果蔬清洗机的运行通常是通过放置在洗涤桶外侧等高管上的单个浮球开关来实现水位判断,并触发相关控制程序,实现其智能控制功能。浮球开关通常包括一个环形圆柱浮子,浮子中带有磁环,通过浮子相对中间轴的运动使藏于中间轴中的干簧管闭合或断开来实现开关的作用。
一般来说,浮球需要沿中间轴运动,所以当用来检测水位时容易卡在轴上,再加上干簧管本身工艺要求相当高,感应范围难以控制,使得浮球开关在果蔬清洗机的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失灵或感应不当。同时,出于浮球开关的结构限制,必须为其配备一根具有合适直径的塑料管,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材料和工艺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水位控制精确、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且可进行多段水位控制的果蔬清洗机的水位控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果蔬清洗机的水位控制装置,包括与清洗桶连通的透明导水管,导水管内设置有不透光浮子,其结构特征是导水管上设置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与控制板电连接。
上述的光电传感器包括光电二极管和感光三极管,光电二极管和感光三极管相对设于导水管两侧。
上述的光电传感器为两个及以上,分设在导水管上的不同高度处,以准确监控不同高度的水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光电传感器直接放在装有不透明浮子的透明导水管上,替代以往的浮球开关来实现精确监测清洗桶内的水位。一方面,由于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特殊性,可在同一导水管上不同位置设置两个甚至多个开关而无须改变水管结构,可避免采用浮球开关所带来的产品质量风险;相对于浮球开关来讲,由于受浮球自身以及中间轴大小的限制,在水管上可设置的监测开关数十分有限,而且一旦定下来就不容易更改,在产品开发改良时须进行大量修改,故对新产品开发也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光电传感器中的光电二极管发射出的光具有较强的单向性,较之浮球开关,使用光电传感器能大大提高水位监测的灵敏度和控制程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中,1为清洗桶、2为电机、3为进水阀、4为排水阀、5为光电传感器、6为控制板、7为显示屏、8为透明导水管、8.1为不透光浮子、9为清洗机盖、50为光电二极管、51为感光三极管。
参见图1-图2,本果蔬清洗机的水位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清洗桶侧面、与清洗桶1连通的透明导水管8,导水管8内设置有不透光浮子8.1,导水管8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两个光电传感器5,光电传感器5包括光电二极管50和感光三极管51,光电二极管50和感光三极管51相对设于导水管8两侧外面。控制板6与光电传感器5电连接,能根据光电传感器5的变化,做出相关操作。控制板6分别与进水阀3、排水阀4、电机2、显示屏7和喷淋器分别电连接。显示屏7设置在果蔬清洗机的侧面或顶部。
当清洗程序启动,果蔬清洗机的进水阀3被打开,自来水流入清洗桶1内,此时给光电传感器5加上一个合适的直流电压,如+5V,则光电二极管50发光,感光三极管51导通。当浮子升至导水管8下部的光电传感器5处时,光电二极管50发出的光被阻挡,感光三级管51截止断开。此时,果蔬清洗机上的控制板6便可根据感光三级管51的状态关闭进水阀3,并调用相应的程序,如喷淋程序。如需执行其它功能,可让水位继续上升,当浮子上升到上部的光电传感器5位置时,光电二极管50发出的光再次被阻挡,感光三级管51截止断开。此时控制板6调用不同的程序,如浸泡程序。于是,可根据清洗桶中不同的水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达到二段清洗控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的光电传感器5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三个,以进一步根据不同水位进行不同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3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