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8573.7 | 申请日: | 200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79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邱森才;王吉星;柯锐淳;朱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潮安县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 |
主分类号: | G08C19/00 | 分类号: | G08C19/00;G01F23/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1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管式 水位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位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对江河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流域的水位监测是关系到人类防灾减灾的重要工程技术,传统的竖井式水位测量方法是在被测水体底基上建立监测塔,其监测塔的高度根据被测水体的高程而定,一般需达20~30米高,为此必须在水体底基上建立足够坚固的塔基,并需在堤坝顶上建一条通往测塔的引桥,且一般需选择枯水期才能进行建造施工,其建造条件苛刻,造价较高。现在人们已开始尝试建造斜井(管)式测量装置,但因水位传感采用传统的机械接触式测量方法,需使用浮子和锤子连动配合,一般需设置成双斜管式,这种测量装置随着斜管的长度增加或倾斜角减小而使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变差,甚至失去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上还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水位测量装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适应多种基质条件,建造成本较低的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测管、激光测距仪;所述测管可随堤坝的坡度倾斜铺设,下端设置在被测水体的下部,上端设置在堤坝或岸坡顶部,在结构上还包括水位计算转换器;所述激光测距仪安装在测管上端,激光测距仪的探测光束与测管的中心轴向平行,在测管中还设置有一可悬浮于水面上且可随水位的升降沿测管轴向上下移动的激光反射浮子;所述激光测距仪与转换器之间连接有数据及控制信号传输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在结构上还设置有监测数据发信机,发信机与转换器之间连接有数据及控制信号传输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测管由直径为100~500mm的钢管或塑料管制成的直管。所述测管下端设置有过滤网罩。在测管沿线与堤坝斜坡面之间设置有2个或2个以上的固定镇墩,中间还可设置支墩。
在被测水体的底部视情况还可设置有容纳测管下端的淹式测井,所述测井设置有与被测水体相通的通管或通孔。在堤坝或岸基顶部设置有容纳激光测距仪、转换器和发信机的工作间。
实现本实用新型,由于应用了现有的激光测距技术,并设置有可在测管中随水位升降滑动的激光反射浮子,能可靠准确地反射激光测距仪的激光束,因而具有测量可靠性高,误差小的优点。由于测距仪所测出的数据可通过水位计算转换器进行运算并通过监测数据发信机发送,使远程监控终端可实时获得测量点的数据。本实用新型可免去人工点发,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连续监测,能直接接入国家现有的三防信息网络,从而实现监测中心对多点面的水体流域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测分析。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可适应多种基质的环境条件下安装使用,其成本不足建造竖井式监测塔的十分之一,且可作为永久性使用,也可作为临时性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斜管式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测管1、激光测距仪2;测管1可随堤坝的坡度倾斜铺设,下端设置在被测水体的下部,上端设置在堤坝顶部;在结构上还包括水位计算转换器3、监测数据发信机4;激光测距仪2安装在测管1上端,激光测距仪2的探测光束与测管1的中心轴向平行,在测管1中还设置有一可悬浮于水面上且可随水位的升降沿测管轴向上下滑动的激光反射浮子5;激光测距仪2与转换器3之间、发信机4与转换器3之间连接有数据及控制信号传输线6。
测管1由直径为100~500mm的钢管或塑料管制成的直管,在测管1下端设置有过滤网罩11。在测管1沿线与堤坝斜坡面之间设置有2个固定镇墩7,中间设置有支墩13。在被测水体的底部根据情况可设置有容纳测管1下端的淹式测井8,测井8设置有与被测水体相通的通管9和通孔10;在堤坝或岸基顶部设置有容纳激光测距仪2、转换器3和发信机4的工作间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潮安县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未经潮安县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5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