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9443.5 | 申请日: | 200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93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黎煜垣;梁栋生;邓仕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番禺合和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02 | 分类号: | B28B2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桂 |
地址: | 511495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灌注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在钢筋混凝土管桩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将混凝土均匀地灌入模具而采用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钢筋混凝土管桩(简称管桩)的生产过程是,把预应力钢筋放入模具的下半模内,把混凝土灌入下半模,用人力铲叠混凝土使之均匀,然后将上半模与下半模合上,张拉预应力钢筋,再把模具放在离心机上成型。模具侧壁上装有跑轮,由离心机的传动轮带动。显然,用人工铲叠混凝土的方式效率低下,还会产生大量混凝土废料。为此,在德国有人把模具竖直放置,自上往下均匀灌注混凝土,以取代人工铲叠的步骤,但在屋顶较低的厂房内,模具由于太高而不能竖直放置,因而这种方法未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不受房屋高度的限制,在日本有人把模具水平放置,但这样就无法利用重力来灌注混凝土,必须先把灌料口伸入模具末端,一边灌注一边匀速后退,才能把混凝土均匀地灌入模具内,采用这种方式的灌料口结构复杂,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由上可知,为了将混凝土均匀地灌入模具,存在着要么效率低下,要么受到房屋高度的限制,要么灌料口结构复杂,操作麻烦,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此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包括可倾斜固定模具位置的固定装置。
由于设有固定装置把模具倾斜固定,模具顶端的灌料口斜向上,底端斜向下,固定后混凝土从模具顶端的灌料口灌入,沿着倾斜的模具内壁向模具底端流动填充,填充完毕后,通过固定装置反方向地倾斜固定模具,即:使其顶端斜向下,底端斜向上,使混凝土倒流达到均匀分布。利用本实用新型辅助灌注混凝土,无需人工铲叠,效率较高;模具倾斜放置,不受房屋高度的限制;无需改变灌料口的构造和操作方式,成本较低。
所述的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还可包括带动模具在固定装置上绕模具自身中心轴旋转的带动装置。
由于混凝土具有一定的粘性,倾斜流动时粘在模具内壁下侧面,流动缓慢,如图1,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挡住了随后灌入的混凝土B,所以须等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向底端流走时,随后灌入的混凝土B才能流到原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的位置,拖慢了灌注的速度。因此设置带动装置,带动模具绕中心轴旋转把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转到上侧面,如图2,下侧面就留出了空位,随后进入的混凝土B无需等到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向底端流走即可流到原在先灌入的混凝土A所留出的空位,与此同时,已转到上侧面的混凝土A继续向模具底端流动,这样随着模具的旋转,加快了灌注的速度。填充完毕后,通过固定装置反方向倾斜地固定模具,即:使其顶端斜向下,底端斜向上,可使混凝土快速倒流达到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具不旋转时混凝土的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模具旋转时混凝土的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3是一种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另一种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如图3,包括支架,支架带有一块倾斜放置的平板1,平板1上装有定位件15,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5是成对的凸块,位置与模具的跑轮4对应。灌注前,把跑轮4嵌入成对凸块之间的凹陷处,从而把模具2倾斜固定在平板1上,模具顶端的灌料口6斜向上,底端斜向下。所述的定位件也可以不与跑轮对应,不通过跑轮而直接固定模具。所述的定位件也可以是设在平板1一端的挡板,挡住模具2的底端。
管桩混凝土灌注辅助装置还设有调节器,调节器的结构如下:支架还包括与平板1铰接的底座5,平板1和底座5铰接使平板1可改变倾斜角度,平板1两端对应的地面上各设有一个滑轮10,设有经过上述两滑轮10的传动带11连接平板1的两端,底座5或地面上设有调节轮7,调节轮7转动带动传动带11以改变平板1的倾斜角度。如图3,若顺时针方向旋转调节轮7,则传动带11顺时针移动,使平板1左端升高,右端降低。灌注前,可先把平板1调成水平状态,平稳地放置模具2后再调成倾斜,待填充完毕再反方向倾斜使混凝土倒流达到均匀分布。所述的调节器也可以只包括支架的平板1和底座5铰接的结构,调节后再人工固定位置。如果没有调节器,则需人工把模具翻转再倾斜地放到平板上使混凝土倒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番禺合和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番禺合和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94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用聚酯瓶片预取向长丝纺丝机
- 下一篇:智能电动粉笔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