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隔热砖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9906.8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3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袁锦联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锦联 |
主分类号: | E04D3/35 | 分类号: | E04D3/35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隔热砖,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方面的复合隔热砖。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用的隔热砖为了达到足够的强度和隔热性能,所以一般在水泥砂浆层或者泥浆的厚度做得比较厚,一般为30mm,所以质量重,而且隔热板一般为水泥砂浆,其隔热板的表面粗糙,故这样就会存在以下的不足:1、由于质量重,加大对建筑物的压力,施工效率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2、增加运输费用;3、隔热效果差,不能满足要求;4、还有就是隔热砖的表面没有装饰性材料,不美观。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作出了有益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厚度薄、重量轻、有装饰性的复合隔热砖。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隔热板,在隔热板的上方设有水泥沙浆层;在所述的水泥沙浆层上方设有装饰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饰层为地板砖: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为聚苯乙烯发泡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水泥沙浆层和隔热板之间设有粘贴界面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隔热板的下方设有粘结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砖的厚度为6~10mm;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沙浆层的厚度为1~3mm;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水泥沙浆层和粘贴界面层总和的厚度为9~15mm;
如上所述的一种复合隔热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贴界面层包括有水泥和胶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水泥砂浆层和装饰层和粘贴界面层的厚度在9~15mm,所以本隔热砖每平方米的重量在15~25KG之间,所以比起现有的隔热砖,在同样面积的条件下,质量就比现有的轻很多,大概为现有的20%,大大减轻对建筑物的压力、减少运输费用、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表层加入了地板砖,还满足了隔热砖的装饰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复合隔热砖,包括有隔热板1,在隔热板1的上方设有水泥沙浆层2;在所述的水泥沙浆层2上方设有装饰层3,在所述的隔热板1的下方设有粘结层5,该隔热板1为聚苯乙烯发泡板(包括XPS和EPS),这是一种隔热效果极好、抗压强度高、不透水而且坚固耐用的一种隔热材料,如果在屋面安装本实用新型,则可以使顶楼室内变得清凉舒适,解决了由楼顶将热量传入室内的问题,而且对楼顶的混凝土起到保护作用,该隔热板1起着极佳的隔热和保护效果;在所述的水泥沙浆层2和隔热板1之间设有粘贴界面层4,所述的粘结层5和粘贴界面层4同为胶水和水泥的混合物,该粘贴界面层4起着将水泥沙浆层2和隔热板1粘起来的作用,粘结层5能很好地与现场施工的水泥沙浆相粘合,它们的厚度都只有1mm左右;所述的装饰层3为地板砖,该地板砖的厚度为6~10mm,还有水泥沙浆层2的厚度为1~3mm,还有起着粘贴作用的设在隔热板1下方的粘结层5的厚度也只有1mm左右;所述装饰层3、水泥沙浆层2和粘贴界面层4总和的厚度在9~15mm之间,非常的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重量主要集中在这里,所以本实用新型的重量会很轻,每平方米的重量在15~25KG之间,是现有隔热砖的重量的20%左右,大大减轻了对建筑物的载荷、减少运输费用、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由于在水泥沙浆层2的上方设有的起装饰作用的地板砖,所以室外现场施工时一次便可完成装饰性和隔热性的两种要求,降低劳动强度;而现有的隔热砖要达到以上两种效果,必须先做隔热层,等待水泥沙浆凝固之后再做表面的装饰层,这种工艺不但延长施工时间,也增加工人的室外湿作业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锦联,未经袁锦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99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