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带活动固定夹具的感应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9924.6 | 申请日: | 200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91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林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锦松 |
主分类号: | H03K17/94 | 分类号: | H03K17/94;F16B2/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96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固定 夹具 感应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自带活动固定夹具的感应开关。
背景技术:
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许多设备需要用到各式气缸,为了获知气缸的工作情况,需要在气缸上安装感应开关。将感应开关安装固定于方形气缸上比较方便。但如果在圆柱形气缸上安装固定感应开关则相对复杂。有些圆柱形气缸本身的外侧固定件包括有与轴线平行的固定拉杆,其尺寸规格较多,目前暂无一种固定夹具可以适用多种尺寸的固定拉杆,因而固定夹具需与感应开关分体设置,使得为了在各种尺寸气缸上安装感应开关,需准备多种尺寸的固定夹具,非常不方便,而且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自带活动固定夹具的感应开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内置有感应开关,外壳体具有外延部,外延部向下延伸有抵压部,外延部的前端开设有第一螺丝孔;外延部配合有夹臂,夹臂的前部向内弯曲、后部水平,夹臂的弯曲部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外延部与夹臂通过固定螺丝连接,固定螺丝与第一、第二螺丝孔螺纹连接。
所述的第二螺丝孔临近外延部的一端较小,远离处延部的一端较大,可用于调整夹臂以配合所夹持的物体的大小。
所述的夹臂的后部上端面具有齿形部,可增加夹持力度。
所述的外壳体为圆柱形。
所述的夹臂的后部开设有第三螺丝孔,第三螺丝孔与紧固螺丝螺纹连接。
所述的外延部前端具有突出部,夹臂的弯曲部上具有与突出部配合的下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外延部向下延伸的抵压部与夹臂之间形成夹持空间,这样就可以夹住圆柱形气缸外侧的固定杆,夹臂后部的齿形面可增加夹持力度,而紧固螺丝可以直接锁紧气缸外侧的固定杆,防止感应开关滑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2、3,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体10,因圆柱形相较于方形或其它外形可以充分与各种缸径气缸表面相切,而贴近缸体表面,感应较佳,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10采用圆柱形,外壳体10内置有感应开关;外壳体10具有外延部12,外延部12与外壳体10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外延部12向下延伸有抵压部122,抵压部122与外延部12的最前端留有一定距离,以方便夹持固定物;外延部12的前端开设有第一螺丝孔124;外延部12配合有夹臂20,夹臂20的前部向内弯曲、后部水平,夹臂20的弯曲部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22;外延部12与夹臂20通过固定螺丝30连接,固定螺丝30与第一、第二螺丝孔124、22螺纹连接;通过外延部12前端、抵压部122、夹臂20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以夹持气缸外侧的固定拉杆,进而将感应开关稳固地固定于气缸外侧。
所述的第二螺丝孔22临近外延部12的一端较小,远离处延部12的一端较大;此结构可以使夹臂20具有可调空间,将固定螺丝30穿过第一、第二螺丝孔124、22并稍微旋紧时,夹臂20可竖直旋转,以配合不同大小的固定拉杆。
所述的夹臂20的后部上端面具有齿形部24,齿形部24可增加对所夹持的固定拉杆的夹持力度。
所述的夹臂20的后部开设有第三螺丝孔26,第三螺丝孔26与紧固螺丝40螺纹连接,夹臂20夹持固定拉杆之后,旋紧紧固螺丝40,使其与固定拉杆相抵触,则可防止外壳体10滑动。
所述的外延部12前端具有突出部126,夹臂20的弯曲部上具有与突出部126配合的下凹部28;此结构的作用是使夹臂20可绕突出部126旋转,使得夹持空间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固定拉杆60,意即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气缸缸径。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将外壳体10置于圆柱形气缸50的外侧壁上,并使外延部12的抵压部122紧靠固定拉杆60,调整夹臂20的位置,使其夹住固定拉杆60,齿形部24紧贴固定拉杆60,然后将固定螺丝30及紧固螺丝40分别旋紧,既夹紧固定拉杆60又不会沿固定拉杆60滑动。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缸径较小的气缸上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锦松,未经林锦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99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