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恶臭气体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502.0 | 申请日: | 200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2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萍;许加栋;容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淼淼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0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恶臭 气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恶臭气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恶臭气体的散发源分布很广,主要来自垃圾处理场、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饲料和肥料加工厂、畜牧产品农场、化纤厂、皮革厂、制浆厂、以及公厕、粪便转运站等场所,恶臭气体的存在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安宁舒适,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权因素。按照国际环保组织的要求,我国已将其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一起列入环保总体规划中,恶臭污染治理因而被列为国家“十五”环保六大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对于恶臭气体的处理,人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且已开发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控制技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物理法、燃烧法、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吸收法和吸附法、生物法等等。
恶臭气体的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将气体中的恶臭物质降解或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的过程。与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相比,用生物法来处理恶臭气体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污染物不会被转移至其它地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以往恶臭气体的生物处理设备主要被分为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塔三种,它们各有其特点和应用条件。但这三种恶臭气体生物处理设备都有共同的缺陷:由于微生物降解污染物需要保持一定的生物量和停留时间,因此不能有效地去除浓度高或生物降解慢的物质,而如果采用将设备容积增大的方式来延长提留时间,又会带来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投资多、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当生物反应器的负荷发生变化,尤其是突然增大时,恶臭气体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被生物降解,从而出现排放气体不达标的现象。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紫外灯光源来激发光催化反应剂产生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和臭氧,快速氧化恶臭气体中的恶臭物质,将其转变为无害物质的方法,其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对高浓度污染物的净化效率高。但对于大流量、低浓度的恶臭气体,使用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则存在能耗高、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将生物处理技术与光催化氧化技术相结合的恶臭气体处理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对恶臭气体中的恶臭物质降解速度快、恶臭气体的净化效果好、生物反应器容积小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它包括前处理器、生物反应器和光催化氧化反应器三大部分;其中,前处理器与生物反应器的进气口相连,生物反应器内部下端贮存有营养液并设置了和进气口相连的配气系统,在营养液液面上端,设有带活性微生物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的上端,则设有喷液系统;光催化氧化器位于生物反应器一侧,其上端开有与生物反应器连通的进气口,其下端设有出气口,光催化氧化反应器中部设有紫外灯,内壁上则涂有光催化反应剂。
所述的喷液系统经由循环水泵与营养液的出水口相连,出水口的高度高于生物反应器的进气口。
所述的配气系统和喷液系统均采用穿孔管,其中,配气系统采用的穿孔管的孔径为2~5mm;喷液系统的穿孔管上具有多个实心锥喷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它将生物处理技术与光催化氧化技术相结合,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操作和维护皆较为方便的优点;(2)恶臭气体在生物反应中可同时实现曝气、气体预湿和污染物从气相到水相的转移与降解,减少辅助设备、降低能耗;(3)由于光催化氧化的作用,恶臭气体中未被降解或生物降解慢的物质能够被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和臭氧快速氧化分解,从而减小生物反应器的容积、提高恶臭气体的净化效率;(4)即使生物反应器的负 荷发生突然变化时,出气浓度亦可基本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淼淼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淼淼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5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