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眼轴谐振虚焦镜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919.7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38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东光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A61H9/00;A61H2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51043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 虚焦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治近视、散光及霰粒肿的仪器,尤其是一种眼轴谐振虚焦镜。
背景技术
近视通常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性近视的发展主要与眼轴变长有关,是由于眼球后极部组织缺血、营养障碍、萎缩导致后巩膜凸出、眼轴变长。眼轴每长1mm决等于增加近视300度。以往除了用后巩膜加固手术外,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方法控制其发展。然而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有一定损伤及风险,故选用的人不多。所以改善眼球后极部组织营养,防治眼轴变长是防治先天性近视发展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后天性因素如看书写字、看电脑、电视等看近引起的近视发展主要与看近时的过度调节、集合引起的晶状体变凸有关,晶状体变凸可增加近视200~600度。通常近视还会伴随有一定程度的散光,因眼球受眼睑压迫或先天发育不良导致角膜不圆或为椭圆形,是散光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看物不清,或变形、偏头看等,并可以进一步引起弱视、近视等眼病,目前除开刀矫正角膜畸形外,尚无有效方法治疗。儿童容易患有顽固性霰粒肿,其反复发作主要是由儿童眼睑皮脂腺分泌旺阻塞盛腺管引起的,输通腺管是防治复发的主要方法,然而迄今为止,除了采用局部按摩和热敷外,没有有效方法防复发,而局部按摩和热敷的效果不明显,患儿通常要经受多次开刀手术,造成极大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治近视发展、减少散光度数防止霰粒肿复发的眼轴谐振虚焦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
眼轴谐振虚焦镜,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正负压眼仓、正负压气囊和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个气管接口与正负压气囊通过气管相连通,另两个气管接口分别与左、右眼的正负压眼仓气管连通。
该眼轴谐振虚焦镜,还包括橡胶眼垫,所述的橡胶眼垫固定于正负压眼仓的外围,并与正负压眼仓气密封。
该眼轴谐振虚焦镜,还包括镜框,所述的正负压眼仓由该镜框支撑。
所述的正负压眼仓铰接于镜框上,可以作一定程度的调节,利于适应不同脸部特征的人配戴。
该眼轴谐振虚焦镜,还包括虚焦镜片,所述的虚焦镜片固定于镜框上,并位于正负压眼仓的正前方。
该眼轴谐振虚焦镜,还包括谐振装置,所述谐振装置包括谐振源、谐振控制器,谐振控制器与谐振源通过一电源座实现电路连通,谐振源固定于镜框上。
所述谐振源为一偏心电动机,偏心电动机的震动产生谐振。
所述谐振控制器是通过电路控制偏心电动机转动。
所述谐振控制器包括定时按钮、模式按钮、开关按钮及指示灯,指示灯分别用来指示电源指示灯、循环工作(四个不同功能循环工作)、短锤(600ms+500ms为一个循环)、长锤(510ms+518ms为一个循环)、短波(315ms+153ms为一个循环)、长波(188ms+153ms为一个循环);模式按钮用来分别控制循环工作、短锤、长锤、短波、长波的切换,定时按钮用来选择工作时间(5分钟和10分钟两种),开关按钮控制仪器的开启和关闭。
该眼轴谐振虚焦镜,它还包括松紧绑带,该绑带固定于镜框的左右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正负压可以a、扩张血管、改善营养,防后极营养不良而扩张引起眼轴变长,近视发展;b、使眼球发生压凹,变凸的交替运动使眼球趋于变圆,眼轴变短,防轴性近视发展;c、使角膜压凹或变凸趋于变圆,减少散光度数;d、使睑板腺管有效输通阻塞的腺管,可辅助治疗儿童顽固性霰粒肿。(2)谐振装置产生的谐振频率与眼组织生理代谢活动的频率相近,该谐振可促进肌肉和皮肤的活动,并扩张微血管,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放(如排放黑色素,消除黑眼圈等)、改善营养,防后巩膜营养不良引起的眼轴变长及近视发展。(3)虚焦镜可将看近变成看远,戴虚焦镜看书5-10分钟可以加强松驰眼的调节,使晶状体变扁从而控制近视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该眼轴谐振虚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眼轴谐振虚焦镜的镜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该眼轴谐振虚焦镜的正负压眼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东光,未经刘东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9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