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健康枕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2006.9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0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鉴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鉴泉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晓雪 |
地址: | 51024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健康 | ||
技术领域
一种健康枕,涉及枕头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枕头是人们生活的必备用具之一,枕头结构的科学程度,可以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按照目前医学上的研究,为了可以使人们减少因为枕头原因产生的颈椎疾病,都建议人们使用截面为三角形的枕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现在的枕头面料材料多采用松软的棉毛织物,当人们的头部压在枕头上,尽管枕头做成倒三角形(贴在颈部的位置高于头顶部),也会被人体的重量压平变形。ZL99111259.8号专利展示了一种浮力气囊枕头,可以在一定支承力下保证枕头在人体头脑压枕下维持倒三角形的状态。但是,由于这种枕头的支承人们颈部的气囊呈U形,一旦头部压在中间没有气囊的水囊部位时,由于水囊中的水受头部重力挤压而向两边鼓起,致使头部会直接与床垫接触,从而使倒三角形的枕面仍然变为平面形,无法达到原设计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康枕,除了可以保证人们在睡眠期间仍然是截面为倒三角形,还可以自然按照每个睡眠者头部的重量自动调节头部枕头的高低。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健康枕,由水囊1和气囊2组成,气囊2置于水囊1上方,其中在所说的气囊2的一侧设有一个空气调节囊3,空气调节囊3上置有一个以上的排气口4,空气调节囊3内置有纤维状支撑物5,所说的纤维状支撑物5可以为海棉、太空棉、棉或麻织物。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说结构的健康枕,其优点在于:由于空气调节囊3能根据睡眠者头部的重量自动减压或升压,由睡眠者头部的重量来自动调节枕头的高低,防止睡眠者头部过高或过低,空气调节囊3内的海棉、太空棉、棉或麻织物等纤维状支撑物5同时使枕头自动回弹到支撑头部重量的高度,保证了枕头与睡眠者头部的自然高度,由于头部重力与纤维和空气浮力相互平衡,抵消头部对健康枕整个水囊1、气囊2以及空气调节囊3的压力,使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保持头、颈、肩平衡,从而保护人体在睡眠时颈部脊椎不会受病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说健康枕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说健康枕的空气调节囊3与气囊2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说健康枕的水囊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健康枕,由水囊1和气囊2组成,气囊2置于水囊1上方,在所说的气囊2的一侧设有一个空气调节囊3,空气调节囊3上置有一个以上的排气口4,空气调节囊3内置有纤维状支撑物5,所说的纤维状支撑物5可以为海棉、太空棉、棉或麻织物。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说健康枕,在气囊2的一侧置有一个空气调节囊3,在气囊2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进出气孔6,空气调节囊3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排气口4。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说健康枕下方的水囊1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进、出水口7,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把水囊分割成两部分,其中水囊1为常温水囊,水囊8装有发热装置9作为调温水囊,发热装置9用以调节水囊8的温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健康枕,由于空气调节囊3中置有海棉、太空棉、棉或麻织物等纤维状支撑物5,由于海棉、太空棉、棉或麻织物的吸附作用使空气调节囊3能根据睡眠者头部的重量自动减压或升压,由睡眠者头部的重量来自动调节枕头的高低,即便是由于头部的重量把纤维状支撑物5内的空气全部压出,由于纤维状支撑物5本身具有的基础体积,仍然使头部保持自然高度,并保证了枕头截面为倒三角形,由于头部重力与纤维和空气浮力相互平衡,抵消头部对健康枕整个水囊1、气囊2以及空气调节囊3的压力,使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保持头、颈、肩平衡,从而保护人体在睡眠时颈部脊椎不会受病变;在使用健康枕时,可根据个人实际,通过充气或放气,自行调整枕头的高度和柔软度,使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保持头、颈、肩相对平衡;水囊1上的进、出水口7,使人们在使用健康枕时,根据自己的习惯灌注或放出水以调节颈部舒适和柔软度;加上水囊8可以进行温度调节,使健康枕在冬天使用时避免使用者头部温度过低引起不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鉴泉,未经陈鉴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20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