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关门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2990.9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6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坤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坤龙 |
主分类号: | E05F3/02 | 分类号: | E05F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成明新 |
地址: | 5282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关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辅助性的关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自动关门之关门器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5所示,一般关门器是包含一金属材质制成之外管(50),该外管(50)具有二端,其一为第一端(56),另一为第二端(58)。一头件(52)与第一端(56)以铆合方式结合,一塞子(54)与第二端(58)亦以铆合方式结合。一排气通道(62)成型于头件(52),与外管(50)内部相连通,一调整螺丝(60)锁设于排气通道(62)内藉由锁设位置控制排气量或排气速度。一拉杆(68)表面绕设一弹簧(66),拉杆(68)与弹簧(66)容置于外管(50)内,拉杆(68)之一端设有一活塞(64)与弹簧(66)相抵。该拉杆(68)之另一端穿过塞子(54)并露出于外管(50)外。
使用者将门打开之同时,该拉杆(68)之活塞(64)会因使用者开门之力量而远离头件(52),此时会连动弹簧(66)以产生一回复力,当开门力量消失,弹簧(66)之回复力便会使拉杆(68)回复至初始位置,而门则自动关上。
以上之先前技术易产生下列之缺点:
一、由于头件(52)与第一端(56)以铆合方式结合,塞子(54)与第二端(58)亦以铆合方式结合,不但加工费时,且过程麻烦。
二、由于拉杆(68)与弹簧(66)的组合先置于外管(50)内,且拉杆(68)一端穿过塞子(54)后才进行外管(50)与塞子(54)的铆合加工,所以外管(50)与塞子(54)之铆合过程中易受到拉杆(68)的干涉,故需运用特殊之治具,进而造成组装困难。
三、由于头件(52)与第一端(56)藉由铆合方式结合,所以铆合处易不密合,故会产生漏气的情形及较差的缓冲效果。
【发明内容】
由于先前技术所揭露的关门器会产生加工费时且过程麻烦、组件间的组装困难、使用时组件间易漏气及使用过程中缓冲效果差的情形,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新的关门器结构,以解决先前技术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关门器,是一操作组件组装在一管件内部,且一塞子组设在该管件一端,该管件一端形成有一头部,该头部与管件的本体是一体成型,该管件另一端为一开口端且内壁面形成一第一结合构造,该塞子一侧具有一第二结合构造,且塞子组设于开口端,使第一结合构造与第二结合构造互相结合。据此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揭示关门器之组件间组装困难、使用时组件间易漏气及使用过程中缓冲效果差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关门器,其具有一体成型的组件,所以该关门器不但组件间的组装容易,且组件间的密合性佳及使用过程中的缓冲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习知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管件 (10) 本体 (11) 头部 (12)
开口端 (14) 第一结合构造 (16) 排气通道 (18)
调整螺丝 (19) 操作组件 (20) 拉杆 (22)
弹簧 (24) 活塞 (26) 塞子 (30)
穿孔 (32) 第二结合构造 (34) 外管 (50)
头件 (52) 塞子 (54) 第一端 (56)
第二端 (58) 调整螺丝 (60) 排气通道 (62)
活塞 (64) 弹簧 (66) 拉杆 (68)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要揭露之关门器由一管件(10)、一操作组件(20)及一塞子(30)所组成。
该管件(10)是由塑性材料射出成型出一本体(11),该本体(11)一端具有一头部(12),另一端形成一开口端(14)。该头部(12)更包含有一排气通道(18)与管件(10)内部相连通,一调整螺丝(19)锁设于排气通道(18)且藉锁设位置来控制排气量。该开口端(14)之端部内壁面形成一第一结合构造(16),该第一结合构造(16)为倒勾状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坤龙,未经林坤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29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