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纹身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3131.1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吕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雄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纹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纹身器械领域,特指一种纹身机。
背景技术:
纹身刺绣就是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各种图案或文字,在我国,纹身刺绣由最开始不为人们所接受到现在成为一种时尚的人体绘画艺术,其经历了很大的转变。纹身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追求时尚的象征,能彰显个性特点并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纹身机是用于纹身的专用工具。纹身机通常包括机架,机架上固定有两个电磁线圈,两个电磁线圈的中轴线纵向平行于机架,电磁线圈的吸合端设有铁磁质材料制成的高频振动块,高频振动块右端固定在振动弹簧片上,振动弹簧片的左端为自由端,右端固定在机架上,高频振动块的左端套装有针刺,刺针穿设在固定在机架上的中空的把手针套筒内,把手针套筒安装固定在机架上,电磁线圈通过振动弹簧片与电源连接,而通常情况下两个电磁线圈高度是一样的。当接通电源时,两个电磁线圈在瞬间通电,产生的磁场将高频振动块连同振动弹簧片一道吸引过来,但由于振动弹簧片向下运动,使得两个电磁线圈与电源的连接断开,于是两个电磁线圈的磁场消失,高频振动块在振动弹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回弹,同时振动弹簧片在恢复原位后又使得两个电磁线圈与电源的电连接连通,两个电磁线圈又在瞬间通电,从而再次将高频振动块连同振动弹簧片一道吸引过来,如此循环往复,使得位于高频振动块顶端的针杆做高频往复运动,手持纹身机的人员就可以利用针杆的针尖进行纹身了。但由于现有的纹身机的两个电磁线圈高度方向上是一致的,高频振动块一般来说相对针杆端有一定向上倾斜的角度,故右端的电磁线圈更接近高频振动块,对高频振动块产生的磁吸力影响最大,故主要做功取决于右端的电磁线圈,而右端的电磁线圈更加接近振动弹簧片的固定点,在针杆向下移动一定的距离时,高频振动块相对右端的电磁线圈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小,根据杠杆原理其电磁线圈需要很大的磁吸力才能做所需要的功。这样很多时候造成电磁线圈出现磁力不足,纹身机不能正常工作。还有在电流不稳定的情况下也会造成纹身机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磁力劲足、性能稳定纹身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纹身机,包括机架,机架上固定有与电源相连的两电磁线圈,两电磁线圈的中轴线纵向平行于机架,电磁线圈的吸合端设有铁磁质材料制成的高频振动块,高频振动块一端固定在一设置在机架上的振动弹簧片上,振动弹簧片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固定在机架上,高频振动块的另一端套装有刺针,刺针穿设在固定在机架上的中空的把手针套筒内,电磁线圈通过振动弹簧片与电源连接,其特征在于:当高频振动块与靠近刺针的电磁线圈的铁芯吸附接触事务,另外一个电磁线圈的铁芯与高频振动块保持在0.02-0.50mm的间隙,在两电磁线圈与电源连接的电路中并联有一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一高一低电磁线圈的组合,靠近针刺端的电磁线圈在位置上更加接近高频振动块,过程中成为做功的主要线圈,又因为它离振动弹簧片的固定点较远,根据杠杆原理,在做功过程中只需较少的力就能将高频振动块吸过来,在工作时当高频振动块与靠近刺针的电磁线圈的铁芯吸附接触时另外一个电磁线圈的铁芯与高频振动块保持在0.02-0.50mm的间隙,而使得其磁力更大,在电磁线圈串联的电路中并联有一电容,可以使电路工作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所示,一种纹身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固定有与电源相连的两电磁线圈2,两电磁线圈2的中轴线纵向平行于机架1,电磁线圈2的吸合端设有铁磁质材料制成的高频振动块3,高频振动块3一端固定在一设置在机架1上的振动弹簧片4上,振动弹簧片4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固定在机架1上,高频振动块3的另一端套装有刺针5,刺针5穿设在固定在机架1上的中空的把手针套筒6内,电磁线圈2通过振动弹簧片4与电源连接,在两电磁线圈(2)与电源连接的电路中并联有一电容(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雄,未经吕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31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