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泡沫废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3143.4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95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宗杰 |
主分类号: | F23J15/04 | 分类号: | F23J15/04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喻新学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泡沫 废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过滤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锅炉用除尘脱硫装置。
背景技术
煤炭作为一种能源,广泛用于工农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燃煤的一般含硫量在1~3%之间,也就意味着每燃烧100公斤煤,即生成2公斤二氧化硫,溶解于水可生成约6公斤亚硫酸。这样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为了消除锅炉燃煤排烟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有湿式除尘器,旋风式除尘器,大型的锅炉设有除硫设备,湿式除尘器是利用水消除含尘气体的粉尘,主要缺点是体积大,耗水量大,泥浆和污水要再次处理。旋风式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分离气体中的粉尘,主要缺点是对直径较小的粉尘不能消除,不能消除二氧化硫。大型锅炉设备的除硫设备,投资巨大,运转维护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锅炉除尘除硫设备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成本底、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泡沫废气净化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泡沫废气净化装置,其包括塔体;在塔体的下部设有进气口,在塔体的底部设有液封口,在塔体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在塔体空腔的底部设有旋风分离装置,所述旋风分离装置与进气口相连接,在旋风分离装置上方安装有造泡发生装置,在所述造泡发生装置的下方设有喷液嘴,在造泡发生装置上方设有消泡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造泡发生装置呈锥型,四周与塔壁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改进,所述造泡发生装置分为一级造泡发生装置与二级造泡发生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改进,在所述塔体的内壁衬有耐酸水泥,外衬玻璃钢防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泡沫黏附新工艺,最大限度增加废气与碱性介质接触的比表面积,使得废气中的污染物与介质充分黏附,从而被吸收或中和。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风分离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泡沫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塔体1,在塔体1的下部设有进气口4,在塔体的底部设有液封口6,在塔体的顶部设有排气口8;在塔体1的空腔的底部设有旋风分离装置5,所述旋风分离装置5与进气口4相连接,在旋风分离装置5上方安装有造泡发生装置,造泡发生装置呈锥型,四周与塔壁相连。该造泡发生装置分为一级造泡发生装置3与二级造泡发生装置2。在一级造泡发生装置3和二级造泡发生装置2的下方均设有喷液嘴7,在二级造泡发生装置2上方设有消泡器9,在塔体1的内壁上衬有耐酸水泥,在。为了更好的用水封住液封口7,液封口7向塔体底部突出。为了使消泡的效果佳,消泡器9由锯齿型的不锈钢薄片竖状排列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过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立于一个循环水池的上方,塔体下方的水封口伸于水池液面之下,利用气压原理形成一个液封装置。通过往水池里加入碱性化学造泡剂,使水池中的水形成碱性混合液。液体通过外接水泵,在造泡装置下方通过喷液嘴对造泡装置不断喷液造泡,形成循环造泡系统。锅炉设备排放的含尘废气通过本设备后置安装的引风机抽引进入塔体空腔的旋风分离装置时,首先通过旋风分离装置除去烟气中比较大的颗粒物,然后上升到中部的泡沫储腔,废气通过造泡装置网孔时,在此二氧化硫与重重的碱性泡沫进行化学反应,使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彻底中和,同时捕捉烟气中的细小尘粒。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特别设置二级吹泡装置,层层反应,效率更高。携带小尘粒的中性泡沫在经过塔顶部的消泡器时,由于消泡器为锯齿型的不锈钢薄片,泡沫穿过中间空隙时不断受阻,完成消泡,形成液滴,含尘液滴落入塔底沉淀池,净化气体从塔顶部出口排出。沉淀池中水经过沉淀或过滤后补给循环使用,池底沉渣定期进行人工清理外运或处理,可以循环使用。水池液体可通过HP控制仪器进行检测其酸碱度,然后根据数据,进行液体补充或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宗杰,未经刘宗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3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